求同法的内容是:考察几个出现某一个被研究现象的不同场合,如果各个不同场合除一个条件相同外,其他条件都不同,那么,这个相同条件就是某被研究现象的原因。因这种方法是在差异中寻找相同点,所以是“异中求同”,称为“求同法”。
例如,在1960年,英国某农场十万只火鸡和小鸭吃了发霉的花生,在几个月内得癌症死了。后来,用这种花生喂羊、猫、鸽子等动物,又发生了同样的结果。1963年,有人又用发了霉的花生喂大白鼠、鱼和雪貂,也都纷纷得癌症而死,上述各种动物患癌症的前提条件中,对象、时间、环境都不同,唯一共同的因素就是吃了发霉的花生。于是,人们推断:吃了发霉的花生可能是这些动物得癌症死亡的原因。后来通过化验证明,发霉的花生内含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致癌物质。这个推断就是通过求同法得出的。
但是,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很复杂的。在某一场合中只有一个情况相同,而且一个现象只有一个原因的,很少见到。所以,在判明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时,要对有关情况做深入细致的分析,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例如,某人一个晚上看了两个小时的书,又喝了几杯浓茶,结果整夜没睡好觉;第二天晚上,他又看了两个小时的书,抽了许多烟,结果又失眠了;第三天晚上,他又读了两个小时的书,喝了大量的咖啡,结果是再次失眠。因此,他得出结论:看书是导致失眠的原因。
这个求同法在运用的时候少考虑了别的因素,就是他在睡觉前都受到其他因素的刺激,喝浓茶、抽烟和喝咖啡都会导致失眠,所以,在此例中,其中的“同”有两个:一个是看书,另一个是受到提神物质的刺激。因此,这时候我们就搞不清到底哪个是真正的因,常会陷入求同法的错误陷阱之中。(www.xing528.com)
由于求同法的结论是不完全归纳的产物,即是同步分析一部分样本而得出的结论,因此,为了提高求同法结论的可靠性,应注意以下两点:
(1)结论的可靠性与考察的场合数量有关。考察的场合越多,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2)有时在被研究的各个场合中,共同的因素并不止一个,因此,在观察中就应当通过具体分析排除与被研究现象不相关的共同因素。如,在上例中的喝浓茶、抽烟和喝咖啡,一定要排除掉,如果排除不掉,那么所得因果关系就不可靠,可能会出现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