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训练”这门课程正是为了达到有效提高人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水平的目的而开设的。最早提出对人进行创造性训练建议的是美国的一位叫普林德尔的专利审查员,他在1906年发表的一篇题为《发明的艺术》的论文中,以实例阐述了一些进行创造发明的技巧和方法。后来,美国的奥肯克·史蒂文森相继开发了“发明方法”和“创造工程课程”。1938年,美国BBDO广告公司创始人阿历斯·奥斯本发明了著名的“头脑风暴法”,并取得成功,以此而被誉为“创造工程之父”。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出现了许多创造力研究中心,很多大学甚至政府部门和公司争先恐后地开设了名目繁多的培训创造力的课程,创造力咨询公司应运而生。从美国纽约时装学院(FIT)服装教学计划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几门课程的设置:“创造力知觉”“概念思维与时装”“创意立体裁剪”等,从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上保证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这一切使美国在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与训练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紧随其后,相继有许多国家加入了创造性思维研究和训练的行列,其中,日本、俄罗斯等国比较突出,形成了各自的训练方法与系统。总之,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发展可以说经过20世纪30年代起步、40年代奠基、50年代发展、60年代飞跃70年代兴盛、80年代普及的过程。
对创造性思维和创意方法的系统研究,在中国开展得较晚,大约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普及,创造性思维训练这类课程越来越多地在国内艺术设计类院校开设,有些是单独设立了这门课,有些是将其主要内容融入各类艺术设计课程之中。做得比较突出和有影响力的如中央美术学院,他们的多个艺术设计工作室都开设了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做了大量有益的教学尝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刘巨德教授开设的“图形想象”这门课并以同名撰写了专著《图形想象》(1994年12月),其影响覆盖全国;江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在林家阳教授的带领下,对艺术设计从招生方式与内容到绘画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课系列课程,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角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成果,并出版了系列教材,随后又将此类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带到上海的同济大学。特别是从1998年以来,林家阳工作室组织了视觉设计大师班,聘请国际一流设计大师担当高级研修班主讲,为全国各地培养了500多名经创造性思维强化训练后具有新的设计理念和教学观念的设计师,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1](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