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通儒生平:唐代世家记载与历史推测

张通儒生平:唐代世家记载与历史推测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张通儒家世史书中对张通儒的生平记载语焉不详,主要的记载集中于两《唐书》与《资治通鉴》,但这两种记载却有相抵牾之处。虽然从时间差来看,可能对于判别张通儒身世有帮助,但毕竟这些人物在史料记载中均没有确切的年龄记载,所以这些推测可能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从张通儒两个弟弟的行径看,皆可以认为是唐廷的对立面,在唐廷平乱过程中成为或大或小的阻碍。史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张通儒是如何开始仕宦生涯的。

张通儒生平:唐代世家记载与历史推测

(一)张通儒家世

史书中对张通儒的生平记载语焉不详,主要的记载集中于两《唐书》与《资治通鉴》,但这两种记载却有相抵牾之处。首先来看两《唐书》中的记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对张通儒家族的世系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其父亲为张之辅,金吾将军;其祖父为张仁愿,中宗景龙年间宰相;曾祖父为张荣;高祖为张德言,龙州刺史。[3]从其家族背景来看,张通儒有着显赫的身世,其祖父官位崇高,其父也官拜赵州刺史。[4]在出土的《唐张之辅墓志》中明确写到他在赵州与沧州任职,并且因为对当地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所以在其调走后,当地“百姓思德,九县建碑,仍立生祠,以存想”[5]。由此可见,张之辅在河朔地区有较高的威望。而《资治通鉴》中却记载为:“通儒,万岁之子”[6],也就是说张通儒的父亲为张万岁,但在唐史中关于张万岁的记载则只有唐初出任太仆少卿掌管马政的张万岁,[7]可考虑到年代则不应为张通儒之父。胡三省也注意到该问题,“张万岁,唐初掌厩牧。通儒必非其子,或者其孙也[8];否则别又有一张万岁”。那这两种身世记载究竟哪个是真实的呢?

从时间上来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张仁愿为张通儒的祖父。而张仁愿仕宦生涯主要集中于武后与中宗睿宗时期,这与张通儒活跃的玄宗天宝年间相距有五十年,这个时间符合祖孙相距的时间。虽然从时间差来看,可能对于判别张通儒身世有帮助,但毕竟这些人物在史料记载中均没有确切的年龄记载,所以这些推测可能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幸运的是,在《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中收录了一则墓志,对我们判定张通儒的身世很有帮助。这则墓志为《大唐故朝议郎行河南府士曹参军□敦煌张公墓志铭并序》,墓志记载墓主身世时写到“曾祖□岁,皇金紫光禄大大、行太仆卿。祖思廉,皇太中大夫、行太仆卿,赠太子詹事。父景顺,皇太中大夫、守太仆卿”[9]。这则墓志主人名为张仲晖,从其身世记载来看,其祖父名字当中带一个“岁”字,且有一个官职为“行太仆卿”[10],这与张万岁所任官职一致,但仅凭这一点并不能认定就是张万岁。接着根据《唐会要》卷72《马》中注的记载:“张氏三代典群牧,恩信行于陇右。”[11]墓志中记载了张仲晖的曾祖父、祖父与父亲的官职均为太仆卿。《新唐书·百官三》“太仆寺”条记载太仆卿的职务为:“掌厩牧、辇舆之政,总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及诸监牧。”[12]这样我们便可以推断这则墓志志主张仲晖的曾祖父应该是张万岁。而墓志中记载的张思廉、张景顺、张仲晖与张通儒并没有什么关系。[13]所以笔者认为,《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张万岁为张通儒父亲或者祖父的记载有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记录应该是准确的。

史书中对张通儒的弟弟张通幽与张通晤也有记载。[14]《资治通鉴》记:“张通幽泣请曰:‘通幽兄陷贼,乞与泉明偕行,以救宗族。’”胡三省在注中写到“谓通儒也”。[15]张通幽在安史叛乱初期,并没有记载如其兄长一样叛国,而是一直跟随着颜杲卿为打击叛军作着努力。“杲卿乃与长史袁履谦、前真定令贾深、前内丘丞张通幽等,谋开土门以背之。”[16]此事发生于天宝十四载(755)十二月,也就是安史之乱刚刚爆发的时期。在至德二载(757)的时候,张通幽还向肃宗谏言,处罚王难得,并启用房琯和韦陟,但均未被采纳。[17]至德元载(756),发生了张通幽向颜杲卿乞求一起前往京师押送叛将一事。在太原停留后,“通幽欲自托于王承业,乃教之留泉明等,更其表,多自为功,毁短杲卿,别遣使献之”[18]。之后史思明与蔡希德发兵进攻颜杲卿,造成了颜杲卿的兵败被杀。而张通幽在颜杲卿死后被任命为普安太守,随后也被杀。从上述记载来看,张通幽形迹十分可疑,其至太原时,是否与其兄张通儒有过接触,并设计造成颜杲卿失利,史料中并未详载。但不管怎样,张通幽即便没有投降叛军,也属于安史之乱当中在唐廷内部进行破坏的人物,其中原因是否与其不受重视有关,还有待更多的材料证明。

接下来是张通儒另一个弟弟张通晤,史书中对张通晤的记载并没有张通幽那么多,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并没有记载张通晤。有关其事迹见于《资治通鉴》,“冬十一月,反范阳,诡言奉密诏讨杨国忠,腾榜郡县,以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张通儒、通晤为腹心,兵凡十五万,号二十万,师行日六十里”[19]。明确说张通晤为张通儒之弟的记载为“禄山以张通儒之弟通晤为睢阳太守,与陈留长史杨朝宗将胡骑千余东略地”[20]。而张通晤最终结局如何并未记载。从张通儒两个弟弟的行径看,皆可以认为是唐廷的对立面,在唐廷平乱过程中成为或大或小的阻碍。

(二)张通儒仕宦经历(www.xing528.com)

如果说张通儒的两个弟弟在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的话,那张通儒在叛乱过程中绝对要算是位高权重之人。接下来考察一下张通儒的仕宦经历。

史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张通儒是如何开始仕宦生涯的。其最开始被安禄山信任,在天宝十载(751)安禄山任河东节度使时,张通儒以大理司直出任留后判官,与吉温共同掌管河东军政。此处张通儒的大理司直为“职事官阶官化”的情况,只用来表明自身从六品上的品级,而真正职务则是留后判官。到了“十三载六月一日,陇右群牧都使奏:‘臣差判官、殿中侍御史张通儒,群牧副使、平原太守郑遵意等,就群牧交点。’”[21]此处张通儒实际职务还应为安禄山幕下的判官,所带殿中侍御史的官衔表示品级,但殿中侍御史为从六品下,比此前大理司直品级要低,其中原因当与殿中侍御史“官清而复要”[22]有关,可见张通儒行政级别不高,但其实际地位较高。这条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陇右群牧都使恰恰是安禄山,安禄山派去清点唐廷马匹的人员为张通儒和副职,在叛乱前夕进行这样的工作,其中的含义不言自明,此时能够选择张通儒进行这样的工作,表明他与安禄山关系非同一般。同时根据上文对张通儒家世的考证,其祖父为张仁愿,而张仁愿在朔方军中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把张通儒派至那里,有可能是想利用其家族在朔方的势力管理马政。[23]至德元载(756)正月,安禄山建立燕政权,张通儒为中书令,也被称为“右相”。此时张通儒瞬间就从一个中级官员变为顶级官员,可见安禄山于张通儒是有知遇之恩的。

随后攻破长安,安禄山命张通儒为西京留守,处理长安的各种事务,但张却受到掌有兵权的孙孝哲的制约。而张通儒在长安的时间也并不是很久,至德二载(757),唐军收复长安。在这期间,尤其是撤退过程中,张通儒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十月),张通儒等收余众走保陕,安庆绪悉发洛阳兵,使其御史大夫严庄将之,就通儒以拒官军,并旧兵步骑犹十五万”[24]。之后,随着安禄山被安庆绪杀害,张通儒也陷入了无止境的权力斗争之中。“其大臣高尚、张通儒等争权不叶,无复纲纪。蔡希德有才略,部兵精锐,而性刚,好直言,通儒谮而杀之。”[25]

之后,在史思明杀安庆绪一事中,张通儒站在了史思明一边,趁机杀掉了高尚、孙孝哲与崔乾祐。[26]在这期间,张通儒跟随史思明回到范阳。在史朝义杀史思明后,张通儒又卷入斗争之中,但正史对此语焉不详。《通鉴考异》中所引的《实录》记载“朝义既杀思明,密遣使驰至范阳,杀伪太子朝英及伪皇后辛氏并不附己者数十人。伪范阳留守张通儒知有变,遂引兵战于城中。数日,战不利,死者数千人,通儒被斩于乱兵中”。而在《资治通鉴》中所引的《蓟门纪乱》则将张通儒作为派去杀史朝英的将领,最终在政变结束后,被本应处死却被释放的辛万年联合于如震杀死,并诬告张通儒投降。[27]张通儒叛乱的一生也宣告结束。但《蓟门纪乱》与《实录》的记载究竟哪个更为准确,笔者将于下文进行分析。不过两边的记载都涉及,张通儒是当时朝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28]他参与到了每件影响安史政权的重大事件当中。所以接下来我们将从张通儒所经历的事件来分析一下安史政权的发展与演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