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贞元时期的郄彝素:与张道陵相遇

贞元时期的郄彝素:与张道陵相遇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卢纶从河中到长安后,曾在长安城中的某处碰见了正在赶往内道场的郄彝素,留下了《送道士郄彝素归内道场》一诗,[12]为我们了解贞元中的郄彝素提供了线索,诗的内容如下:病老正相仍,忽逢张道陵。

贞元时期的郄彝素:与张道陵相遇

郄彝素在贞元之前的经历文献无征,他最早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是在贞元十二年(787)。这年四月庚辰(二十一日),是德宗的生日,德宗决定在麟德殿举行一次特别的三教论衡[1]

之前德宗朝所举行的三教论衡,并没有儒生的参与。所以这是德宗御宇近二十年来首次让儒生和僧侣道士一起参加三教讲论。奉诏参加的人员显然也是经过特别的挑选,正如权德舆所指出的:儒生皆是“近臣名儒”,佛道两教的出席者则是“缁黄大士”。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总共有十二人参加这次辩论[2](具体名单如表1所示)。

表1

从儒生方面看,徐岱此时担任门下省的给事中(从五品上),其人“六籍诸子,悉所探究,问无不通,难莫能屈”,是典型的江南才子,并且曾陪伴德宗“从幸奉天、兴元”,贞元中“承两宫恩顾,时无与比”,是德宗此时最信任的文臣之一,因此儒生中以其为首。赵需两《唐书》中虽然无传,但是勾稽史料可知其为“大历六年进士。天水人,哻哻儒士也。有名”[3]。他之前曾担任过谏官,此时正担任兵部郎中(从五品上)。许孟容则两《唐书》均有传,他深通《周易》,是贞元到元和间有名的谏臣,此时正担任礼部郎中(从五品上)。以上三人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士,所担任的给事中、兵部郎中、礼部郎中等也都是中级的清要官,确实符合“近臣名儒”的标准。而韦渠牟此时虽然将近五十岁,但只是一个小小的四门博士(正七品上),颇疑其能参加此次三教论衡,是由于此时正在内廷“知制诰”的好友权德舆的暗中帮忙。

由于相关文献记载的缺失,佛教道教参加此次三教论衡的人员,我们只知道一部分。佛教方面是以昙延法师(又作覃延、谈延)为首,著名诗人卢纶在贞元十二年之前曾有《送昙延法师讲罢赴上都》一诗,诗中称昙延是“金缕袈裟国大师”[4],《慈觉大师在唐送进录》中也载有“内供奉谈延法师叹齐格并文一卷”[5],可以知道昙延不仅是贞元时期有名的高僧,而且曾经担任过“内供奉”,与皇家关系匪浅。另一位僧人鉴虚则更加有名,是贞元到元和间有名的“权贵僧”,“自贞元中交结权幸,招怀赂遗”,并且“倚中人为城社”,在地方的节度使和中央的权贵间充当中间人,一时贵盛无比,甚至在元和八年他为已故的宰相杜黄裳和边帅高崇文穿针引线的事情败露后,“中外权要,更于上前保救”,宪宗皇帝本人也亲自出面保护,想免其一死,其在当时政界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6]而道教方面领衔的则是万参成,因为记载的差异,我们今天在文献中看见的是万参成和葛参成两个不同的名字。从史料的形成时间和信度来考虑,则《旧唐书》和《册府元龟》所记载的万参成似乎更加可信。如此,则其可能是出自唐初著名道士万振天师的门下,[7]而《佛祖统记》和《大宋僧史略》所记载的葛参成,可能是传写中的讹误,毕竟江南著名的道教世家——丹阳葛氏显然更加有名。

细绎以上参加人员,显然都是精挑细选的人中龙凤,他们在参加之前一定很好地揣摩了德宗曾反复强调的“三教与儒教所归不殊,但内外迹用有异尔”,所以此次三教论衡中包括郄彝素在内的十二人“迭升讲坐论三教”,虽然“初如矛戟森然相向”,但是随着辩论的进行,“后类江河同归于海”,中间当然还穿插了一对一的互相辩论(如昙延对郄彝素),最后则是由鉴虚进行总结,他在总结中不仅继续阐述了德宗三教同一的观点,最后还以德宗和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并称“四圣人”。德宗听完之后当然是“有喜色”,“颁赐有差”,权德舆还撰写了《中书门下贺降诞日麟德殿三教论议状》代表宰相庆贺这次三教论议的成功。[8]此时年轻的刘禹锡也在中央担任太子校书,初入官场的他正在积极拓展自己在长安的人际网络,努力想去结识权德舆这样的文坛先进。[9]也许是因为参加这次辩论的文士都是当时的名人,他对这次论衡印象颇为深刻,以至于二十多年后在离长安千里之外的白帝城,仍然津津有味地向韦绚谈起了这件事。[10]

这次三教论衡最大得益者并不是郄彝素,而是韦渠牟。他在论衡中“答问锋生,帝(德宗)听之意动”,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一跃而变成了德宗的心腹。昙延和鉴虚也有一定的表现。相比之下,郄彝素则显得低调异常,并没有显眼的表现,以至于这次辩论中他的形象显得非常模糊,有关这次论衡的文献大都没有记载他,唯一一份记载他参加的文献,还将其名字误写成了“郄惟素”。

然而事有凑巧,韦渠牟得志之后,又把他的外甥,同样也是郁郁不得志的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推荐给了德宗,这样卢纶终于得以从河中调动到了长安,顺利地成为了德宗身边的近臣。卢纶和其舅舅韦渠牟的人生经历颇类似,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宦途总是不能得意,直到贞元十二年后才得到一展才华的机会,可惜几年后就去世了。[11]

卢纶从河中到长安后,曾在长安城中的某处碰见了正在赶往内道场的郄彝素,留下了《送道士郄彝素归内道场》一诗,[12]为我们了解贞元中的郄彝素提供了线索,诗的内容如下:

病老正相仍,忽逢张道陵。羽衣风淅淅,仙貌玉稜稜。叱我问中寿,教人祈上升。楼居五云里,几与武皇登。

韦渠牟曾经做过道士,也当过僧人,在三教讲论后与道士郄彝素来往很正常,[13]他把朋友权德舆、外甥卢纶介绍给郄氏也是题中之义。唐代士人与佛道交往很普遍,权德舆、卢纶都与僧人、道士有过很多交往,也可能之前就认识郄氏。(www.xing528.com)

卢纶作为中唐著名诗人,一生写过很多首与僧人、道士有关的诗。现存卢纶的诗中,题目中提到僧人的共有八首,称呼方式则有两种,一种直接称呼对方为“法师”,如《送昙延法师讲罢赴上都》;另一种则是称呼对方为“上人”,比如他曾写过《酬灵澈上人》一诗,灵澈是唐代著名的诗僧,贞元中“名振辇下”,另一位大诗人刘长卿也曾写过脍炙人口的《送灵澈上人》。虽然灵澈年纪与卢纶相仿,卢纶仍恭敬地在诗中称其为上人。[14]与道士相关的则有五首,称呼对方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恭敬地称对方为“尊师”,如《过楼观李尊师》一诗,刘初棠认为此诗中的李尊师或指中唐著名道士李含光,[15]如果这个推断正确的话,卢纶这里用尊师是非常合适的,因为李含光是中唐著名的道士,年纪比卢纶大很多。卢纶诗中直呼对方为道士的情况也有,如《河口逢江州朱道士因听琴》《酬畅当嵩山寻麻道士见寄》等,但是这些道士似乎身份相对较低或者与卢纶交往较浅。笔者特别注意的是卢纶集中有一首诗题为《送王尊师》,此诗还有另外一个题目为《送王道士》,颇疑此诗原题为《送王道士》,后来又修改为《送王尊师》。而本诗的诗题中径直称呼郄氏为“道士”,并没有加任何尊称,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卢纶此时作为天子身边的近臣,身份不一样了,也有可能是卢纶没有来得及修改就匆匆去世了,另一方面也暗示我们此时郄彝素在长安的名声还远远不够响亮。

卢纶一直怀才不遇,身体也不太好,所作之诗也常常以“苦”开头,这首诗也不例外。起首便说自己“病老正相仍”,“相仍”这里是“依然、仍旧”的意思,下一句则是“忽逢张道陵”,笔者注意到,卢纶在涉及道教徒的诗中,经常喜欢使用葛洪的典故,如《过楼观李尊师》诗中有“得到葛洪家”,《送王尊师》中则有“难(一作谁)与葛洪亲”等,这句突然拈出张道陵,似乎暗示郄彝素与龙虎山天师道有着某些渊源。

“羽衣风淅淅,仙貌玉稜稜”,这段描写让我们对郄彝素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郄彝素穿着道士常穿的羽衣,[16]此时被风吹起来发出响声,而他的面孔则是“玉稜稜”,稜稜这里是作“威严貌”解。寥寥十个字,郄彝素仙风道骨的形象跃然于我们眼前。

“叱我问中寿,教人祈上升”,卢纶因为身体一直不好,似乎在询问郄彝素自己能不能活到中寿,[17]被郄彝素假意责骂了一下,大概是让诗人不要说这种不吉利的话,然后又去教他怎么“上升”。“上升”就是道教中常说的成仙,唐人很相信这些,唐诗中提到“上升”的地方很多,甚至如敦煌的P.4038文书道家方》中也夸口说服了这个药方后“虽不上升,永为地仙”[18]

“楼居五云里,几与武皇登”,“五云”指五色祥云,唐人诗中也常见,如刘长卿在代宗时游览句容茅山时写有《自紫阳观至华阳洞宿侯尊师草堂简同游李延年》一诗,诗中就有“五云抱仙殿”这样的句子[19]“几与武皇登”这句话颇值得玩味,唐诗中历来有“借汉代唐”的现象,自杜甫的《兵车行》将玄宗比作汉武帝后,中晚唐的诗人几乎都不约而同地喜欢在诗中使用这个比喻,这点已经被之前的研究所证明,[20]所以这里的“武皇”指代的应该就是玄宗皇帝。与上一句连读来看,郄彝素似乎是在向卢纶等人夸耀自己在玄宗时代就曾在长安活动过。

那么卢纶遇见郄彝素的具体地点是在哪里呢?我们注意到,卢纶有一首更加脍炙人口的诗《送契玄法师赴内道场》,此契玄法师,有人认为就是“南柯一梦”中那位善于讲经的契玄法师。[21]这首诗也是卢纶贞元十二年后到长安之后所作。郄彝素所去的道教内道场,据土屋昌明考证,就是位于大明宫北部的玄英观,[22]契玄法师所去的佛教内道场,当然也在大明宫内。而卢纶在长安的住所相关文献没有记载,但是根据其舅氏韦渠牟的墓志可以知道,韦渠牟住在长安东市附近的静恭坊。卢纶初到长安,此时落脚在韦渠牟静恭坊的宅邸,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仔细分析这两首诗可知,卢纶与契玄、郄彝素都是偶遇。但是静恭坊离大明宫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在去往大明宫的路上连续偶遇两位前去内道场的道士和僧侣,这样的概率并不大。再考虑到卢纶从河中回长安后,已经成为德宗的亲信,常常在大明宫中陪伴其左右。那么这两首诗很可能是在卢纶结束陪从德宗后,离开大明宫时恰好遇见被德宗宣入内道场的契玄和郄彝素,如此这两次相遇的地点应该在大明宫附近。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郄彝素在天宝时期可能就已经在长安有过活动了,他与天师道也许有着一定的关系。贞元中他因为某种机缘又一次来到了长安,参加了德宗在内廷举办的三教论衡,并且已经开始在大明宫中的内道场为皇帝服务,同时与韦渠牟、权德舆、卢纶等当时第一流的文人也有了交往。但是这时他还只是长安道教界中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