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永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说。[1](www.xing528.com)
刘邦之所以由怒转悦,是因为萧何在新都长安的营建过程中,塑造着汉王朝急需的统治权威。都城建筑景观的壮美,是中国古代天子威严的视觉表征。诚如唐人所云:“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2]因此,中国古代的都城作为王朝政治中心,其雄伟壮丽的建筑景观背后,往往渗透着统治集团寻求君主权威性与统治合法性的政治诉求。此外,萧何“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之语提示我们,不仅都城的营建凝聚了王朝意志,都城营建完毕之后,其内部景观的稳定程度与历史变迁也是涉及统治权威的重要问题之一。
具体到唐代,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是都城景观变迁较为剧烈的时期之一。妹尾达彦、王静等学者曾敏锐地关注到唐玄宗时期大明宫建筑形式的变化及其对中晚唐政治社会的影响,但集中于大明宫内部,且更多地强调大明宫的变化对后世的影响。[3]金子修一、吕博等学者的研究则提示我们应在武周时期政治景观大规模营建的历史脉络下,认识唐玄宗对都城景观的调整活动。[4]其实,唐玄宗即位之后,继承前制,以长安为京师,又称西京,[5]以洛阳为东都。开元十一年,又改并州为太原府,于太原置北都。[6]所以唐玄宗开元时期的都城景观变迁涉及长安、洛阳、太原三地,其中洛阳以拆毁为主,长安、太原以营建为主。三大都城景观变迁的不同特点互有关联,彼此补充,对应着不同的时代主题。本文在前人成果基础上,综合考察唐玄宗开元时期三大都城景观的历史变迁及其与时局演变的互动关系,不当之处,还望指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