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东魏北齐邺城的平面布局复原研究而言,从目前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难点:
(一)尺度问题
城市布局的复原首先要考虑的是尺度问题,孙华、陈筱在文章中用了大幅文字讨论邺城复原的营造尺度问题。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演变本身就比较复杂,据陈梦家考证:秦汉至隋唐时期发展比较统一稳定,汉魏晋至南朝,度量衡相应,变化不大。汉至隋时期,1步6尺,1里300步,里合1 800尺,则里长取决于尺长。陈梦家计算出东汉晚期里长433.56米、北周442.41米、唐小里442.5米、唐大里531米。而据曾武秀的研究“东魏北齐尺长30.1厘米,隋尺长29.6厘米”[42],1里则合541.8米或532.8米。结合实际情况考虑,这两种尺度均与考古发现有不小出入。因此不得不考虑两个问题:1.尺度标准,2.日常用尺和营造尺的差别。
如转换思路,假设文献记载和考古实测相吻合。据《水经注》记载:邺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考古实测东西2 800米、南北3 460米,以东西距离为准计算则1里约合466.7米。2002年发现的赵彭城北朝佛寺实测南北长约453米,东西宽约435米,假设加上坊间道路、路沟等宽度两侧各10米,则佛寺占地边长约合473米。若该佛寺占当时一个里坊,其东西两侧刚好是朱明门外大道和启夏门外大道。朱明门内大道与启夏门内大道间距约510米,去除道路等相关设施宽度,其间若能容纳一个里坊的话,其尺寸大概也接近470米。再回头省视作为邺城模板的北魏洛阳城,其由外郭城、内城和宫城三重城垣组成,其外郭城已经考古勘探证实,东西宽约9 460—10 210米、南北长约9 550米。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洛阳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实测北魏洛阳城大致呈正方形,与文献记载有所出入,但也不排除洛阳城南部局部有突出里坊,而外郭城呈凸字形的可能。假设文献记载准确,以实测东西长度为准,则1里约合473米。北魏洛阳城号称“九六城”是针对内城而言的,考古实测内城东垣残3 895米、北垣2 820米、西垣残3 510米、南垣约2 460米,南垣为洛河破坏已不准确,以东西宽2 820米为准,则1里合470米。根据宿白绘制的北魏洛阳城外郭城设计复原图[43](图14)换算,其一里长也在465—470米之间。由此来看,似乎1里应合470米,但是若据此为模数去复原里坊,目前看来依据并不充分。
图14 北魏洛阳郭城设计复原图(宿白,1978)
不过从近年邺城考古队发掘的多座大型单体建筑所反映的数据来看,邺城的都城建设尺度应该是比较统一的,特别是单体建筑都使用了一尺约合30厘米的尺度,如赵彭城北朝佛寺和核桃园北齐佛寺塔基的地上台基边长30米、地下基槽边长42米,四出踏道长宽均为3的倍数,等等。从单体建筑的建造设计来看,营造用尺与日常用尺似乎是一致的,但是大到一个院落、一个里坊、一座城池是否仍然采用这样的尺度标准,目前也还缺乏数据支撑。
(二)模数问题
模数思想在隋唐时期已经较为成熟,如上溯到东魏北齐应该不无可能,近年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也在不断支撑以往认为隋唐时期才出现的建筑特点和技术,在北朝晚期已初现雏形。
东魏北齐邺城城市规划中是否以规整的方格设置里坊,并以此为模数去规划整个城市,目前还难以得到确证。邺城考古队于2002至2012年所发掘的赵彭城佛寺呈现出约450米见方的规模,再加上其正好位于朱明门外大道和启夏门外大道之间,以及北距邺南城南墙外护城河约1千米,刚好可以容纳两排方格,这些似乎都在暗示这即是里坊的规划,也在引诱大家相信整个城市都应该是这样规整设计,恰如之后隋唐长安的都城形态。然而伴随2013年开始的核桃园北齐佛寺发掘的开展,我们发现赵彭城佛寺北侧的道路若一直向东,到达的是核桃园北齐佛寺的中部,核桃园北齐佛寺突破了一个里坊的空间,由此来看似乎规整的方格网布局已经无法成立。不过也需要考虑到的是,首先核桃园北齐佛寺是座改建的寺院,其前身为清河王高岳的宅邸,而据文献记载,高岳的宅邸有比拟皇宫的僭越行为,[44]因此此处原先的格局就具有特殊性。其次,作为改建寺院,原先宅邸的布局无疑也会影响到新的寺院设计。当然,类似的问题其实在北魏洛阳城也有出现,如南郊礼制建筑群中东汉时期即已存在的灵台、明堂、辟雍等对北魏洛阳外郭格局的影响,并且其实北魏洛阳城内城、宫城格局的形成也都受到东汉和魏晋以来都城的大量影响。
(三)北魏洛阳城的提示意义
伴随近年来北魏洛阳城和东魏北齐邺城考古工作的齐头并进,当我们将北魏洛阳城和东魏北齐邺城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时,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一一浮现出来。比如:(1)北魏洛阳城的内城、宫城与东魏北齐邺城规模大小几乎完全一致,城门数量和位置存在高度吻合,由此形成的贯通内城和外郭城的东西干道位置也基本一致。(2)北魏洛阳城宫城由于受到汉晋洛阳城空间格局的影响,宫城相对于内城中线而言要略为偏西,这使得都城的中轴线并不位于整个城市的绝对中线上,而是略为偏西。东魏北齐邺城则将宫城放置到整个城市的中心,都城的中轴线相对于内城和外郭城而言是左右对称的,但是相对于宫城而言,中轴线偏西的特点得到保留。(3)在内城中轴线东南区域,作为国家最为重要的礼制建筑之一的明堂位置几乎一致。继承汉晋传统,北魏洛阳城明堂东西分布的是灵台、辟雍、太学等,与之不同的是东魏北齐邺城明堂东西分布的是两座规模宏大的国家大寺。在外郭城以南、都城中轴线上,北魏洛阳城以委粟山为圜丘、同样邺城以韩陵山为圜丘,两者均利用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天然山体。(4)此外,在内城中轴线两侧集中设置中央官署,在外郭城东西分设市场,以及星罗棋布的寺院,等等,无一不昭示着两者的众多相似点。
综上所述,在充分利用有限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将北魏洛阳城和东魏北齐邺城视为一个共同体进行综合考虑,以揭示中古时期都城特点为根本目标,应是今后进行复原研究的主攻方向。
【注释】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2页。
[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62页。
[3]宿白:《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注21,《文物》1978年第7期。
[4]“邺城规制”一词最先由郑岩在讨论北朝晚期以邺城为中心的墓葬壁画特点时提出,见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81—208页。2014年,基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的发现,何利群从佛教造像角度提出“邺城模式”的概念,见何利群《从北吴庄佛像埋藏坑论邺城造像的发展阶段与“邺城模式”》,《考古》2014年第5期。杨泓《邺城规制初论》,《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续)——王仲殊先生九十华诞纪念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404—414页。
[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1页。
[6]郭湖生:《论邺城制度》,《建筑师》第95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7]张学锋:《所谓“中世纪都城”——以东晋南朝建康城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8期。
[8]杨守敬等编绘:《水经注图(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9]村田治郎:《邺都考略》,原载《建筑学研究》第89号,1938年;后收入《中国の帝都》第二章,京都:综艺社,1981年。
[10]俞伟超:《邺城调查记》,《考古》1963年第1期。
[11]徐光冀:《曹魏邺城的平面复原研究》,《中国考古学论丛》,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422—428页。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编:《邺城考古发现与研究》前言,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1—3页。
[13]许作民:《邺都佚志辑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14]村田治郎:《邺都考略》,原载《建筑学研究》第89号,1938年;后收入《中国の帝都》第二章,京都:综艺社,1981年。
[15]刘心长、马忠理主编:《邺城暨北朝史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142页。
[16]河北省临漳县文物保管所:《邺城考古和钻探简报》,《中原文物》1983年第4期。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邺城考古工作队:《河北临漳县邺南城遗址勘探与发掘》,《考古》1997年第3期。(www.xing528.com)
[18]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第二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91—95、114—118页。
[19]徐光冀:《东魏北齐邺南城平面布局的复原研究》,《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20]除上述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外,也还有一些复原研究,如郭济桥《北朝时期邺南城布局初探》,《文物春秋》2002年第2期,《邺南城的宫城形制》,《殷都学刊》2013年第2期;牛润珍《古都邺城研究——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探源》,中华书局,2015年。不过这些研究成果无论是理念还是内容,都未能超越傅熹年和徐光冀的复原,故不再赘述。
[21]2015年迄今,邺城考古队重启了邺南城宫城区的工作,在宫城西部、东部等处确实发现了多道夯土墙的迹象,但是否会形成回字形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工作。
[22]村元健一:《东魏北齐邺城的复原研究》,《大阪历史博物馆研究纪要》第六号,2007年;后收入《汉魏晋南北朝时代の都城と陵墓の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16年,第367—414页。
[23]1994年底,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在洛阳召开内部交流会,朱岩石代表邺城考古队正式提出了这一观点。
[24]朱岩石:《中国古代都城与日本早期都城比较研究》,日本国学院大学,2000年。
[25]该文为陈筱在孙华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的理想城市》(北京大学,2014年)中的一部分。之后分别以《东魏北齐邺城平面布局的复原——兼谈邺城城址的保护》为题发表在《王宫里——古代东亚细亚都城与益山》,(韩国)国立扶余文化财研究所,2014年;以《东魏北齐邺城布局问题的思考》为题发表在《庆贺徐光冀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
[26]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27]笔者曾对文献所记邺城营建史事进行梳理,认为东魏北齐邺城的建设和都城布局形成具有阶段性特点。见沈丽华《东魏北齐邺城和西郊陵墓布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日本)东亚比较都城史研究会《古代东亚的都城与墓葬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2017年8月。
[28]此项考古工作从遗迹和遗物角度促使邺城考古队开始深入思考东魏北齐邺城外郭城问题,并开始了考古探寻工作。
[29]由于漳河泛滥,宫城区大部分埋藏于漳河流沙之下。20世纪80年代地下水位较高,勘探非常困难,2015年宫城区北部遭到取沙破坏,邺城考古队及时进行了勘探复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工作开展相对容易,因此发现需要对早年形成的认识进行纠正和完善。
[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邺城考古工作队:《河北临漳县邺南城遗址勘探与发掘》,《考古》1997年第3期。
[31]朱岩石、何利群、沈丽华:《河北临漳县邺城曹村北朝窑址和宫城区的发掘——2015年社科院考古所田野考古成果(十四)》,“中国考古网”,2016年1月19日。
[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邺城考古工作队:《河北临漳县邺南城遗址勘探与发掘》,《考古》1997年第3期。
[33]根据文献记载,东墙北侧还应有3座城门,但因位于漳河河滩和河道内,沙层较厚,难以确定准确位置。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邺城考古工作队:《河北临漳县邺南城朱明门遗址的发掘》,《考古》1996年第1期。郭义孚:《邺南城朱明门复原研究》,《考古》1996年第1期。
[35]朱海仁:《略论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东魏北齐邺南城平面布局的几个特点》,《广州文物考古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朱岩石:《东魏北齐邺城の内城の成立》,《史观》第145册,2001年。徐光冀:《东魏北齐邺南城平面布局的复原研究》,《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朱岩石:《东魏北齐邺南城内城之研究》,《汉唐之间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3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邺城考古队:《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的勘探与发掘》,《考古》2010年第7期;《河北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考古》2013年第7期;《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2010—2011年的发掘》,《考古》2013年第12期。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邺城考古队:《河北临漳邺城遗址核桃园一号建筑基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6年第4期;《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核桃园5号建筑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18年第12期。
[3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邺城考古队:《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考古发现与发掘》,《考古》2012年第4期;《河北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考古》2013年第7期。
[39]沈丽华、朱岩石、何利群:《河北临漳邺城遗址曹村青釉器窑址》,《中国重要考古发现·2016》,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年。
[40]沈丽华、郭济桥:《临漳县邺城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201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41]由于文献记载较少,我们对于东魏北齐邺城外郭城城墙的形态并没有准确认知,是否如内城一样建有高大的夯土城墙,是否全部建设完成都是疑问。
[42]河南省计量局主编:《中国古代度量衡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41页。
[43]宿白:《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鲜卑遗迹辑录之三》,《文物》1978年第7期。
[44]《北齐书》卷13《清河王高岳传》、《北史》卷51《齐宗室诸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