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整年一共记录了47次降雨事件,其中共采集雨水样品76个,年均体积加权平均p H为4.49±1.10,说明上海雨水的酸度较高。图66-1为整年p H的频率分布图,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出现频率最高的集中在4~5之间。CO 2饱和的未污染水p H为5.60[10],雨水样品低于该值的就被认为是酸雨。计算结果显示,约有70%的雨水事件低于此p H临界值,最低的p H达到了2.95。图66-2为所有雨样的p H变化图,图中的虚线代表p H=5.60的临界值。冬季和春季的酸雨频率为78%,高于夏季和秋季的67%,表明冷季发生酸雨较暖季多。这是由于冷季燃煤量的增加和机动车的冷启动而造成SO2和NO2的明显增加。冷季的SO2和NO2平均浓度分别为71.6和72.9μg·m-3,而暖季的平均浓度则分别为50.3和50.5μg·m-3。此外,暖季的降水量(680.58 mm)明显高于冷季(144.91 mm),因为季风和台风可以带来强降水。较大的降水量会减少雨水中的酸度和发生酸雨的频率。
图66-1 2005年上海雨水p H的频率分布
图66-2 雨水p H的季节变化(www.xing528.com)
图66-3为1997—2004年上海的年均p H值(《上海环境公报》,http://www.sepb.gov.cn/)。上海的年均p H呈明显下降趋势(r=0.89,p<0.05),其平均下降率为2.6%·yr-1。和1997年相比,2005年下降了1.22个p H单位,这意味着在过去的8年内,上海的雨水酸度增加了15倍以上。燃煤和机动车的迅速增长,导致了雨水中酸性离子的增加[11]。2005年,上海SO 2和NO x的排放量分别是2000年的1.37和1.24倍;到2020年,由于交通系统的扩展,NO x的排放量将很可能增加60%~70%[12]。显然,上海快速的城市化和机动车化,是其酸雨不断加剧的主因。
图66-3 1997—2005年上海雨水的年均p H变化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