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1—2001年的50年间,中国有65%的沙尘事件发生在西北部[1]。沙尘暴不仅影响中国内陆地区,而且还会传输到亚太广大地域[2-5]。显然,沙尘气溶胶的长途传输,会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地球气候系统,发生重要的影响[6 15]。有关沙尘事件中有机化合物的信息较少[16,17],而有机气溶胶是大气细颗粒物的重要贡献者[11,18]。在北京,夏季和冬季的含碳有机物,分别占PM 2.5的18.4%和37.2%,而OC占总碳量的70%以上[19,20]。由于多环芳烃和脂肪酸中包含很多生物标识物,这些生物标识物可以成功地用于进行颗粒物的源解析[20-25]。本章基于对亚洲沙尘暴从源区到入海区域传输途中6个典型地区PM 2.5样品的分析结果,阐述10种多环芳烃和7种脂肪酸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同时提供沙尘长途传输期间,沙尘气溶胶与污染气溶胶混合及相互作用的佐证。采样方法和化学分析方法详见本书第7、8章。
2004年3—4月间,发生了2次沙尘暴事件,分别发生在3月9—10日(DE1)和28—29日(DE2)。DE1是2004年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沙尘天气,覆盖华北大部分地区,甚至影响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而DE2是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暴,发生在3月28日夜间,从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到29日下午2:00一条黄色的沙尘带,覆盖了整个北京的上空,并向东移动(http://www.cma.gov.cn)。3月9日及28、29日,北京的污染指数分别为446及338、239,远高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00。表62-1是样品采集的基本情况。
表62-1 采样点环境描述及采样情况
(www.xing528.com)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