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02年北京沙尘暴与气溶胶交汇的新发现

2002年北京沙尘暴与气溶胶交汇的新发现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2年3月20—21日,北京发生了有历史记录以来直至当时最强的沙尘暴。天空被红色的沙尘覆盖,据估算有3×1010 g的沙尘沉降到北京地区。此次特大沙尘暴中的气溶胶,主要是来自地壳源。为回答这个问题,以下分析了2001年3月所采集的一组中等强度沙尘暴的样品,并得到了沙尘暴与污染源气溶胶交汇和混合的4个阶段。

2002年北京沙尘暴与气溶胶交汇的新发现

2002年3月20—21日,北京发生了有历史记录以来直至当时最强的沙尘暴。其TSP高达11 000μg·m-3。天空被红色的沙尘覆盖,据估算有3×1010 g的沙尘沉降到北京地区。中国国家环保局报道,这次沙尘暴是源自西部地区,经由高空传输而来的一次浮尘天气过程。选用Al作为沙尘地壳源的参比元素。3月19日,Al的浓度为20μg·m-3左右(图53-1中点19)。3月20日所采集的第一个样品中,其浓度迅速增加到570μg·m-3(点20a),达到北京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高值。这标志着沙尘暴的突然抵达。3月20日傍晚,气溶胶中Al的浓度降至70μg·m-3(点20d、20e),并在3月20日夜间风速降至当日最低值时,回升到180μg·m-3(点20 f)。Al的浓度在夜间随着风速的降低而升高。在3月21日观察到类似的现象,Al的浓度由白天的30μg·m-3(点21a—d)升至夜间的60μg·m-3(点21e)。到3月21日夜间,露点温度开始上升,表明新的气团到达北京上空。3月22日,Al的浓度由6μg·m-3(点22a)上升到30μg·m-3(点22 c,d)。3月23—25日之间,Al的浓度始终维持在30μg·m-3左右(点23—25)。由此判断,沙尘暴过程于3月21日结束,3月22—25日则被视为北京春季的“常日”。

图53-1 2002年3月采集的TSP样品中Cu浓度随Al浓度的变化图中20a代表2002年3月20日所采的第一个样品,余类推。

沙尘暴后“地壳”元素Al浓度的上升,说明有污染源存在。根据(X/Al)气溶胶/(X/Al)地壳,可区分不同类型的元素。若其比值>10,相关元素主要来自污染源;当其比值低并接近1时,这些元素则主要来自地壳源。本章中用Cu、Zn、S作为污染物的代表元素,它们的浓度对Al的浓度作图,分别示于图53-1—图53-3。内蒙古黄土样品中的这些元素对Al元素的比值,也示于图中以作参考。图53-1中展示了Cu在沙尘暴过程前后的浓度值,其在3月19日的浓度约0.1μg·m-3(点19),其中地壳源的贡献仅为0.007μg·m-3(由岩石中Cu/Al比值计算而得[17]),即99%以上的Cu来自污染源。3月20日,当Al的浓度升高到570μg·m-3时,Cu的浓度升高到0.25μg·m-3(点20a),其中地壳源的贡献为0.23μg·m-3,说明致使浓度升高的大部分Cu来自地壳源。Cu/Al的比值比常日下降了3倍,达到4.4×10-4,基本与内蒙古黄土中Cu/Al的比值5.6×10-4以及民勤沙尘中Cu/Al的比值6.4×10-4一致[18]。污染源的Cu被地壳源的Cu取代,说明污染气溶胶已被地壳源气溶胶取代。所有3月20和21日所采样品中Cu和Al的变化规律非常一致,样品中的Cu/Al比值维持在地壳中Cu/Al比值的2倍以内(图53-1),这也进一步确证,这段时间的Cu和Al以及大部分无机气溶胶,都来自地壳源。当3月22日沙尘暴结束时,Cu/Al的比值开始升高,并在此后的时期内维持高值。由此开始,Cu和Al恢复了北京春季常日气溶胶的污染源比例。

图53-2 2002年3月采集的TSP样品中Zn浓度随Al浓度变化(www.xing528.com)

图53-3 2002年3月采集的TSP样品中S浓度随Al浓度变化

由图53-2可见,Zn与Cu的变化基本一致。3月19日,Zn的浓度是0.3μg·m-3,其中0.01μg·m-3来自地壳源(点19)。可见,这些样品中的Zn几乎全部来自污染源,样品中Zn/Al的比值比内蒙古黄土中Zn/Al的比值1.0×10-3以及民勤沙尘Zn/Al的比值6.6×10-4[18]高30倍。当3月20日沙尘暴发生的时候,Zn的浓度上升到0.85μg·m-3,但Zn/Al的比值却下降到1.5×10-3(点20a),仅为地壳中Zn/Al比值的1.5倍。这与Cu的变化过程是一致的:地壳源的Zn取代了污染源的Zn,同时地壳源气溶胶取代了污染源气溶胶。整个沙尘暴过程中,Zn/Al的比值保持在其地壳中比值的1~4倍,确认了这些沙尘主要来自地壳源。3月22日起,Zn/Al的比值开始上升,并在此后维持高值,说明沙尘暴结束,北京大气中的气溶胶恢复到春季常日气溶胶。

由图53-3可见,S的变化规律与Cu和Zn有某种类似。3月19日所采集的气溶胶样品中,大部分S来自污染源,因而S/Al的比值很高(点19)。当3月20日沙尘暴到达时,其浓度升高,但是S/Al的比值降低至北京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整个沙尘暴过程中,S/Al的比值都维持在较低水平,S的浓度变化基本与Al的浓度变化呈线性关系。沙尘暴结束后,S/Al的比值回升至其常日的大小,并在此后维持高值。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在沙尘暴过程中,气溶胶样品中的S/Al比值并没有下降至地壳中S/Al的比值,说明S的变化规律与Cu和Zn有重大的不同。沙尘暴气溶胶中的S可能部分来自地壳源,部分来自沙尘远距离传输过程中所携带的硫酸盐,部分来自碱性沙尘粒子传输到北京过程中所吸收的SO2(M.O.Andreae等人在1986年提出的吸收机制[19])。

这3种污染元素的浓度变化过程,都揭示了沙尘暴入侵过程中地壳源气溶胶取代污染源气溶胶的过程、沙尘暴结束后地壳源气溶胶的清除过程,以及随后的污染物累积过程。沙尘暴可以为污染元素带来极高的地壳源贡献,从而导致污染元素浓度的升高。此次特大沙尘暴中的气溶胶,主要是来自地壳源。这种纯的地壳源沙尘,是这次特大沙尘暴的特殊现象,还是所有沙尘暴都有的?为回答这个问题,以下分析了2001年3月所采集的一组中等强度沙尘暴的样品,并得到了沙尘暴与污染源气溶胶交汇和混合的4个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