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微米颗粒物的粒径范围,与太阳短波辐射波长相近[31]。由于其更大的比表面积[1]和更小的粒径,它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更长,传输的距离更远,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也更为突出,因此亚微米颗粒物PM 1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引起了更多的关注[8,20,32]。孙业乐[16]等通过ACSM在线监测,提出了北京PM 1的形成机制及其对能见度的影响机制。在高湿度条件下,NH 4 NO 3的快速生成,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认为,广州地区的能见度恶化,主要由PM 1引起,并拟合出PM 1组分对大气能见度的函数[8]。2013年年初,中国中东部遭受了重度雾霾袭击,之后上海又经历了多次重度雾霾。2013年12月,上海甚至遭受了比2013年1月更为严重的雾霾。亚微米气溶胶PM 1,是上海大气气溶胶的主要组成部分。显然,亚微米气溶胶PM 1与上海雾霾的发生密切相关。
图51-1显示了上海2013年3月—2014年2月雾霾期间,能见度的季节分布特征。在雾霾期间能见度主要分布在5~6 km范围,平均能见度为6.0 km。本研究将雾霾界定为,在非雨雪天气下能见度在10 km以下的天气[33,34]。2013年,上海发生雾霾总计126 d,其中春季28 d,夏季15 d,秋季36 d,冬季49 d。本研究的采样监测期间为全年四季,每季1个月,总共125 d。采样监测期间共发生雾霾68 d,其中重度雾霾天30 d,覆盖了该年一半以上的雾霾天,主要分布在春季的4月23日前后,秋冬的11、12、1月份均有重度雾霾出现。其中以12月6日前后的雾霾最为严重,12月6日当天的日平均能见度只有1 km。与乌鲁木齐这种集中采暖的城市相比,上海雾霾发生频率的季节差异没有乌鲁木齐那么明显,但也表现出一定的季节特征。如果定义大气能见度≤5 km的雾霾天为重度雾霾天,则2013年发生重度雾霾的天数有47 d,分布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天数分别为8、4、11、26 d。而大气能见度≤3 km以下的雾霾只分布在秋冬季节。总体说来,上海雾霾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均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
(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