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大气重污染的新研究揭示

上海大气重污染的新研究揭示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1-1研究期间上海PM 1、PM 2.5以及PM 10的小时平均浓度值本研究时段为2009年3月30日—5月16日以及5月28日—6月3日。因此,较高的PM 10浓度以及很低的PM 2.5/PM 10比值,结合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此次颗粒物重污染事件源于外来沙尘的长程传输。沙尘于26日迅速过境,PM 10浓度明显降低,PM 2.5/PM 10的比值重新上升到0.50以上,表明外来沙尘源已不占主导地位。该阶段的细颗粒物浓度及其在颗粒物PM 10中的比例,均是3次污染事件中最高的。

上海大气重污染的新研究揭示

图41-1 研究期间上海PM 1、PM 2.5以及PM 10的小时平均浓度值

本研究时段为2009年3月30日—5月16日以及5月28日—6月3日。图41-1展示了上述研究时段中,上海PM 1、PM 2.5以及PM 10的小时平均浓度值。从颗粒物的浓度水平上看,本研究时段出现了3次高污染事件。第一次污染事件(pollution event 1,PE1)发生在4月4—10日之间,持续时间较长。在此期间,PM 1、PM 2.5以及PM 10的日平均浓度值分别为60.9±14.0、63.6±16.4和120.1±40.7μg·m-3,细颗粒物和粗颗粒物的浓度水平均较高。其中PM 1/PM 2.5的平均值在0.90~0.99之间,表明PE1时期细颗粒物污染集中在更细粒径的PM 1中。从图41-2[a]中的3 d后向轨迹看来,此期间气团传输距离较短,风速较小,并且方向不定,日均混合层高度较低,基本上在500 m左右甚至以下,因此第一阶段的污染主要来自本地污染以及邻近区域的影响。PM 2.5/PM 10在PE1时期的平均比值为0.54±0.09。考虑到此段时期正好处于春季,干燥的天气所造成的本地扬尘以及北方沙尘的外来影响,可能是造成上海本地较高PM 10浓度以及中等PM 2.5/PM 10比值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污染事件(PE2)发生在4月25日,持续时间较短,仅仅持续了1 d,且有高浓度的粗颗粒物PM10。当天PM1、PM2.5以及PM 10的浓度值分别为26.3、53.0和174.5μg·m-3。PM 1的浓度较第一次污染阶段明显降低,且PM 2.5/PM 10的比值达到了本研究区间中的最低值0.35。结合图41-2[b]中当天的3 d气团后向轨迹,发现不同高度的气流均主要来自中国北方,气流在传输过程中途经了北方的戈壁沙漠。当天风速较大,上海本地的平均风速达到5 m·s-1,且混合层较高,当天平均混合层高度在1 000 m左右。因此,较高的PM 10浓度以及很低的PM 2.5/PM 10比值,结合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此次颗粒物重污染事件源于外来沙尘的长程传输。事实上,沙尘在当天对上海的影响体现在2个时段,分别是早上的4:00—8:00和晚上的17:00—23:00,在其余的时段中浓度均较小,说明此次沙尘向东南的传输范围以及影响程度并不是非常大,相比于2007年4月2日上海发生的严重浮尘天,影响明显小得多[1]。沙尘于26日迅速过境,PM 10浓度明显降低,PM 2.5/PM 10的比值重新上升到0.50以上,表明外来沙尘源已不占主导地位。(www.xing528.com)

图41-2 (a)上海PE1时期每天500 m的3 d后向轨迹;(b)上海PE2当天1 000、2 000、3 000 m的3 d后向轨迹;(c)上海PE3时期每天500 m的3 d后向轨迹。空心点和折线分别代表3 h和1 d的平均混合层高度。a、b、c图上方部分外文含义请参见127页图9-6图注。(彩图见下载文件包,网址见14页脚注

第三次污染事件(PE3)出现在5月28日—6月3日。此期间PM 1、PM 2.5和PM 10的日平均浓度值分别为67.8±37.6、84.0±48.4和135.6±71.4μg·m-3,PM 2.5/PM 10比值为0.65±0.04。该阶段的细颗粒物浓度及其在颗粒物PM 10中的比例,均是3次污染事件中最高的。结合图41-2(c)中的后向轨迹以及混合层高度可以发现,类似于第一次污染时期,此时期的天气类型也是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上海的高颗粒物浓度也受到来自区域传输的影响。不管怎样,仅从颗粒物的浓度大小、粗细颗粒物比例以及气象条件,并不能确定不同污染阶段的类型。需要通过研究颗粒物的化学物理性质,来进一步分析不同污染阶段的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