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测的化学组分可分为以下6类:①污染元素As、Zn、Pb和Cu;②矿物元素Ca、Al、Fe、Na、Mg和Ti;③其余元素Mn、V、Ni、Sr和Cr;④矿物离子Na+、Ca2+和Mg2+;⑤二次气溶胶离子NH 4+、NO 3-和SO 24-;⑥其余离子K+、F-和Cl-。图9-3给出了区域Ⅳ北师大和密云两地的沙尘暴和非沙尘暴化学组分比较。可以看出,沙尘对气溶胶中矿物元素的影响最大。DS2期间,北师大和密云矿物元素和矿物离子的浓度,较非沙尘暴期间的浓度增加了2~5倍,而污染元素和二次离子的浓度则相对下降。沙尘暴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从源区携带来大量的沙尘,这些沙尘与城市大气相互混合,与污染气溶胶组分发生相互作用。沙尘暴不仅带来大量矿物元素,其中可能还含有相当数量的污染元素。沙尘期间的污染元素是来自沙尘源区,还是来自沙尘与沿途污染物的混合,抑或来自城市本地源?Guo等[12]揭示了沙尘暴的传输过程可能存在4个阶段,并指出沙尘可能是污染元素的一个重要来源。沙尘与污染物在污染物被沙尘清除过程中的叠加,也是造成高浓度污染物的原因之一。同时,沙尘暴常常伴随着大风和干冷气团,相对湿度较低。这些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尽管沙尘暴有时从沿途带来了相当数量的污染物,但同时也清除了本地的一部分污染物,加之由沙尘暴携带而来的大量矿物组分,也有利于本地污染组分的稀释。因此,当这种清除过程占主导地位时,沙尘暴期间污染组分的浓度,会较非沙尘暴低。反之,如果这种清除作用相对较弱,则沙尘暴期间污染组分的浓度,会高于非沙尘暴期间的浓度。所以,DS2期间的低污染元素浓度,可能来自沙尘对污染物的稀释与清除。一个有趣的现象是,DS2期间,沙尘对细颗粒物中矿物元素的影响,要大于总悬浮颗粒物。这可能是因为,粗颗粒物在长距离的传输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而沉降;细颗粒物则可以在空气中滞留较长的时间,从而进行更远距离的传输。这同时也说明,沙尘是细颗粒物的一个重要来源。
图9-3 北师大和密云两地TSP和PM2.5中化学组分在沙尘暴和非沙尘暴期间的浓度比(彩图见下载文件包,网址见14页脚注)(www.xing528.com)
图中1_TSP、2_TSP、1_PM 2.5、2_PM2.5中的1和2分别指DS1和DS2,以下均相同。DS:沙尘暴;NDS:非沙尘暴。
然而,DS1对气溶胶化学组成的影响,显著不同于DS2。TSP中几乎所有的化学组分,在DS2时的浓度是非沙尘期间的2~5倍,在PM 2.5中的浓度是非沙尘期间的2~3倍。DS1与DS2最大的不同,就是DS1携带了相当数量的污染元素和二次离子。密云位于北京市郊区东北风口,周边鲜有人为污染源,因此密云颗粒物中的污染组分,主要来自长距离传输,尤其是北京周边的一些重污染城市。沙尘暴经过沿途一些重污染城市后,可能与其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发生混合,进而携带到密云,再加上密云3月9日的湿度相对较大(30%~50%),属于烟雾天气,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导致DS1中化学组分的浓度,均高于非沙尘暴期间的浓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