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里头都邑的宫城城墙与庭院式宫殿

二里头都邑的宫城城墙与庭院式宫殿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二里头都邑,可以用走向全盛来概括。宫城城墙就建在这“井”字形的四条大路上的内侧。好在墙不宽,2米左右,墙外的道路仍继续使用。宫城城墙围起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纵长方形,与磁北仅数度之差的“二里头方向”,里面宫室林立,带门楼的南大门。一大批大中型夯土建筑基址兴建于这一时期。在宫城南大门中轴线上,一座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庭院式宫殿拔地而起。迄今为止,二里头宫城内共发现两组大型建筑基址。

二里头都邑的宫城城墙与庭院式宫殿

对二里头文化如做二分法的观察与描述,那么二里头第一、二期和第三、四期,就分别被归并为二里头早期和二里头晚期。这早、晚期之间还真有显著的变化。在二里头都邑,可以用走向全盛来概括。从遗存的分布范围和内涵看,二里头文化三期持续着二期以来的繁荣。总体布局基本上一仍其旧,道路网、宫殿区、围垣作坊区及铸铜作坊等重要遗存的位置和规模几同以往。但与上一期相比,这一阶段的遗存也出现了若干显著变化,值得关注[167]

明清紫禁城。纵长方形的二里头宫城,里面林立的宫室,带门楼的南大门,应该与其一脉相承

首先,宫殿区的周围增筑了宫城城墙。二里头二期时的大路本来就宽,一般10余米,局部地段可达20米,发掘的同仁戏称其堪比现代四车道。宫城城墙就建在这“井”字形的四条大路上的内侧。好在墙不宽,2米左右,墙外的道路仍继续使用。宫城城墙围起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纵长方形,与磁北仅数度之差的“二里头方向”,里面宫室林立,带门楼的南大门。人们看着会觉得眼熟:这太像紫禁城了。它的总体面积虽仅是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但这可是3600多年前的,中国最早的“紫禁城”!

一大批大中型夯土建筑基址兴建于这一时期。在宫城南大门中轴线上,一座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庭院式宫殿拔地而起。这就是著名的1号宫殿。1万平方米是个什么概念呢?它比占地7140平方米的国际标准足球场还要大一圈。逾10万平方米的宫城和1万平方米的大型宫殿凸现于东亚大陆的地平线上,史无前例,它的象征意义和历史地位都是可以想见的。

迄今为止,二里头宫城内共发现两组大型建筑基址。上面说的宫城南大门门塾及其内的1号宫殿位于宫城西南部,另一组建筑则坐落于宫城东部。宫城东部在二里头二期时本来有并列的两组建筑,由前后相连的多重院落组成(3号、5号基址)。三期时它们都被彻底平毁,新建的2号、4号基址另起炉灶,采用单体建筑纵向排列,压在被夯填起来的3号基址的遗墟上。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大变,同时又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规划轴线。

二里头1号宫殿复原(www.xing528.com)

随着宫城城墙与一批新的大型建筑基址的兴建,宫城内的日常生活遗迹,如水井、窖穴等在数量上显著减少。这一现象似乎昭示了宫殿区的特殊功能,它成为一处为统治阶层所独占以从事特殊活动的、更为排外的场所。

公共空间的阙如,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北京大学唐晓峰教授指出:“不让看,也是中国传统城市建筑景观的一大特点……‘金銮宝殿’固然了不起,但看不见,它只属于同样看不见的皇帝,而不属于城市,不易转化为城市纪念物。”[168]看来,这一传统至少可以上溯到二里头,甚至更早。

在围垣作坊区的北部,一处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区域被用作绿松石器的生产,发现于贵族墓中的嵌绿松石铜牌饰以及其他绿松石饰品,应当就是这类作坊的产品。与此同时,铸铜作坊开始生产作为礼器的青铜容器

除了青铜礼器,贵族墓中也开始随葬大型玉礼器,其奢华程度较二期又上了一个台阶。联系到大型宫室的营建,日本京都大学冈村秀典教授认为,真正的“朝廷”与“宫廷礼仪”应是发端于这个时期的[16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