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已发现的方形城址中,淮阳平粮台是最规整的一个。这里距嵩山主峰已有200公里之遥,地势降至海拔40米左右。淮河支流颍河平原一马平川,斜向东南,城址就坐落在颍河北的一处低丘上。这样的地形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按既定设想进行平面设计。
城址呈正方形,长宽各185米,方向接近正南北,城外有护城河。小城并不大,城内面积仅3万多平方米,墙宽10余米,残高还有3米多,保存状况相当不错[92]。如此方正讲究的城址在中国古代早期实在不多见。
平粮台城址及其南门
更有意思的是南北城墙的中段各设有城门一座,两门的连接线基本上纵向中分城址,已颇有中轴线的味道。南、北门均较窄,南门门道宽仅1.7米,两侧有用土坯垒砌的门卫房,平时应有卫兵把守。高墙深垒,门禁森严,表明这是一处重要的场所。南门中间的路土下铺设有陶排水管道。这应该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公共排水设施。
城内发现10余所建筑,大多是用土坯垒砌的长方形连间式排房,其方向也基本上是正东西向。有的还建于夯土台基上,房内或有回廊,建筑形式显然不同于一般民居。与当时占主流的半地穴式房屋相比,这样的建筑已相当壮观。考虑到这些房屋多集中分布于城址东南部而非中心,且建筑得十分讲究,估计城中也许还有更高规格的建筑[93]。城内还发现有陶窑,出土过铜炼渣以及埋葬有牛的祭祀遗迹,反映了一种层级较高的聚落生活。(www.xing528.com)
鉴于此,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推测平粮台应是一处享有特权的地方,一处有意兴建的“门禁社区”,贵族阶层借此有意把自身及其活动从与大众的冲突中分离出来。他认为,平粮台围垣聚落的规模相对较小(约四个足球场大),供养着贵族阶层的大多数非贵族人口一定另有居处。青铜时代的城址周围分布着非贵族人口的聚落,平粮台的“郊区”是否也有类似的聚落,这个遗址周围更大区域的聚落形态如何迄今还不得而知,不过华北其他地区的聚落材料开始显示出多级的层级结构。平粮台和其他贵族活动中心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网络,而这个网络后来扩展成为早期中国王朝的核心地区[94]。
一般认为淮阳一带就是《诗经·国风》中所描述的陈国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西周时代那里风景怡人,男女歌舞中回荡着凄婉的爱情故事。
龙山时代平粮台城址的发现,又使今人相信这里就是太昊伏羲之墟、炎帝神农之都的古宛丘,或有直呼该城为“羲皇故都”者。而平粮台城址方正的布局,也被认为正是由于太昊伏羲氏是先天八卦的创始人,强调围合、序列、有意义的方向以及左右对称等,实际上表达了八卦的理念:天人合一的和谐观。这类推想想当然的成分太多,或者干脆已进入当代意义上的“八卦”的范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