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职生创新创业关系探讨

中职生创新创业关系探讨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业的精神实质是创新,创业过程的核心就是创新精神,创新是创业的动力和源泉,是创业的主要标志。可见,创新与创业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创新与创业主要区别在于以下3方面。创业往往因创新而催生,创新因创业而实现其价值。

中职生创新创业关系探讨

创业的精神实质是创新,创业过程的核心就是创新精神,创新是创业的动力和源泉,是创业的主要标志。纵览世界历史,从本·富兰克林托马斯·爱迪生,再到今天的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整个20世纪,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发明家和创业者,产生了改变这个世界的许多重大发明和科技成果,这些都是创新。如果把创业比作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那么创新就是发动机的气缸,它带动了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产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一)创新与发明创造的区别

创新不是以科学中的发现或技术上的发明作为其标准。发现或发明是科学、技术的概念,其结果是发现新的事物或客观规律;而创新则是经济学术语,是将新事物、新发现付诸实践的过程,是以实现市场价值为其判别标准。当然,创新也可以不依赖于特定的发明创造,而仅仅是对当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同样也能达到创新目的。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发现或发明的成果与这些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差别,恰恰是后者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其要求付出的劳动和所耗费的代价要比发明创造大得多,也困难得多。

硅谷之所以是创新的摇篮,是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栖息地,就是因为它“不仅仅局限在取得的科学进步或技术的突破上”,“硅谷与众不同之处不是它所发明的技术,而是它把这些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并将其推向了市场、推向当地创建的企业。换句话说.硅谷的故事是企业尤其是创新企业(Sfart-ups)进行技术开发与市场应用的历史”。

(二)创新与创业的区别

知识经济其实有其核心,那就是社会经济由许许多多的创新活动构成,这些创新活动从创意、发明创造到创业,需要有两样东西支撑:第一个是宏观和微观的制度环境,另一个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有效运用。当然这两样东西也是互通的。

创意、发明、创造到创业怎么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 比如说你有一个点子,这个点子怎么能够被转换成为顾客可以接受的一项发明(或发现)、创造,而顾客所接受的发明、创造又如何能被转换成一个可以实际存在的事业?

社会上有很多发现(discovery)与发明创造(invention),但是这些发现或创造不会自动成为事业(business),因为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或经营模式(businessmodel)或关键性资源,所以就无办法发展成创业,形成不了价值,因而更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有些创业活动主要是在模仿甚至复制他人的产品或服务,自身并没有什么创新,但这也是在创业。可见,创新与创业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瑞典管理学家KajMickos(2004)就提出:“创业不是创新,创新也不是创业。创业可能涉及创新,或者也并不涉及;创新可能涉及创业,或者也并不涉及。”

创新与创业主要区别在于以下3方面。

(1)起点不同。创业不一定非得有创新,创业并不拘泥于当前的资源约束,甚至可以白手起家,创业者更加注重的是寻求机会和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关注的是机会、市场和顾客;创新则往往通过对现有资源——生产要素实施新组合,或是以某项发明创造为起点,通过开发利用并将其推向市场,以实现价值创造。

(2)手段不同。创业注重“业”,往往通过创建新的企业,通过组织变革和创新来实现财富创造;而创新则不一定通过组织变革和创新的手段来实现价值创造,因而创新可能并不涉及创业。

(3)主体与客体不同。创业的主体通常是创业者个人或由个人主导的创业团队;而创新的主体除了个人外,还有企业、政府、高校或科研院所等多种形式。创新的客体可以是技术、产品、工艺、组织、流程、管理、模式、观念、方法、秘诀等,而创业的客体通常就是一个企业或组织。

(三)创业与一般企业家活动的区别

在科思(R.Coase)等制度经济学家看来,“企业”是一种区别于市场而言的制度。从企业制度的角度分析,创新既可以是产品(服务)创新,也可以是营销模式创新,还可能是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这三个层面上的创新中,产品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都有可能在已有的企业组织框架内进行,这与“创建企业”最终涉及企业组织结构制度层面上的创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正是这种区别,构成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家活动”与“创业活动”的不同。

而根据熊彼特所列举“创新”的5种情况,其中引进新产品和引用新技术都属于产品创新范畴;开辟新市场和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都属于营销模式的创新;只有创建企业的新组织才涉及企业组织制度建设问题,才有可能与“创业”有关。

可见,如果创新成果是在原有的企业组织框架内实现产业化,则这种“创新”仍然属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家活动”,而非创业活动;只有通过“创建企业”或企业组织管理体系的创新来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化或产业化,创造出新的价值,才能算得上是创业活动。判断一种企业活动是否为创业活动的标准,也只能通过“创建新企业”和“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这一本质内涵来判断,而不是风险的高低。

(四)创新与创业不可分割的联系

创新与创业都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以实现价值创造为归宿,并且成功的创业活动往往离不开创新。“创新型创业”是“创新”和“创业”的交集部分,会更容易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也更有可能为顾客创造和带来新的价值,是创业中最具可持续发展的类型。

1.创新是创业的灵魂、本质与动力

创新是创业的源泉,是创业的灵魂、本质与动力,是创业者的重要特征。创业往往因创新而催生,创新因创业而实现其价值。

当今世界,企业竞争的焦点已从物质资本与市场的竞争转移到企业间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精神是创业的灵魂、本质与动力。要创业,就必须具备追求新事物的强烈意识、对新生事物执着的探究兴趣、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追求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激情。创业者不论是创建新企业,还是在原有企业中开发新产品、实施新战略、开辟新市场、引进新技术或配置新资源,都是不同程度的创新活动,因而创业者首先是创新者,而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则是创业者个体创造力水平的综合体现。

长期从事创业研究的美国著名学者加特纳教授曾调查了36位学者和8位商业领袖,归纳出90个创业属性,最终发现对创业活动强调最多的属性是创新,诸如新事业的创造、新企业的创建与发展、新事物附加价值的创造、通过整合资源和机会的产品或服务创新、为了把握机会的资源筹集和创新等。很多创业者依靠创新的产品或服务而创业,并努力将创新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创造财富、造福社会。从这点看,创业实际上是一种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过程。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创业精神是一个创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产品或服务机会被确认、被创造,最后被开发出来产品并创造新的财富。

要进行创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资金、设备、技术、创业团队、知识和社会关系等都是重要的创业资本,但其中创新能力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创业资本。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具有持续旺盛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需要独特、活跃、科学的创新思维方式,这样才可能产生富有创意的想法或方案,才可能不断寻求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新的出路,最终获得创业成功。

【经典案例】

爱迪生治痛风

爱迪生的一生,从孩提时代直至终老,都没有停止问“为什么”。他虽然没有将自己所问的问题都求出答案来,然而所得出来的答案却是多得惊人。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见一个朋友,看见他手指关节肿了。(www.xing528.com)

“你的手指为什么肿了?”爱迪生问。

“我还不晓得确切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你不晓得? 医生晓得吗?”

“每个医生说的都不同,不过多半医生认为是痛风症。”

“什么是痛风症呢?”

“他们告诉我这是尿酸淤积在骨节里。”

“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不从你骨节中取出尿酸来呢?”

“他们不晓得如何取。”病者回答。

“为什么他们会不晓得如何取呢?”爱迪生生气地问道。

“因为尿酸是不能溶解的。”

“我不相信。”这位闻名世界的发明家说道。

爱迪生回到实验室里,立刻开始试验看尿酸到底是否能溶解。他排好一列试管,每支试管内都灌入1/4管不同的化学液体,每种液体中都放入数粒尿酸结晶。两天之后,他看见有两种液体中的尿酸结晶已经溶解掉了。于是,这位发明家有了新的发现,这个发现也很快地传播出去,现在这两种液体中的一种在医治痛风症中普遍得到应用。

2.创新的价值由创业体现

创新的前提是创意,创新的延伸是创业和市场。

近期在美国出版的一本书《第五代创新》提到了这样的观点,由于当前世界经济的转型,创新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按“基础—技术—应用技术—推广”的研发链进行创新已经远远不够,要继续向下游延伸,形成产业链,将创新成果变成产品;而在此之后,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市场链,将产品推向市场,形成价值。这三根完整的链条共同构成了“创新创业链”,每根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创新的内容与需求。

可见,创新的最终价值就在于将潜在的知识、技术和市场机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社会财富增长,造福人类社会,否则创新也就失去了意义。而实现这种转化的根本途径是创业,创业者使得创新成果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将创新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社会财富。

市场是决定创新成败的试金石。彼得·德鲁克认为一项创新的考验并不在于其新奇性、科学内涵等,而在于推出市场后为顾客接受的程度,也就是能否创造出新的价值。

创业者不一定是发明创造者,但必须具有能发现潜在商业机会,并敢于冒险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特质;发明家也未必是创业者或企业家,其发明的科技创新成果则往往经由创业者推向市场,使其潜在价值市场化,发明的成果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事实上,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就是因为缺乏这种创业型的转化机制,因此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历史上每次划时代的创新成果都是通过创业进入市场,进而才催生出一个或若干庞大的产业部门,为创业者本人、企业和社会创造出巨额财富。如1876年电话的发明成就了全球通信产业以及诺基亚摩托罗拉、贝尔、朗讯等一大批跨国公司;1885年汽车的发明造就了通用福特、戴克、宝马等一大批世界级汽车业巨头;1903年飞机的发明开创了波音、空中客车等公司辉煌的业绩;1946年制造出第一台计算机,使得IBM 和英特尔成了IT 界的霸主;个人PC 机诞生于1981年,催生了业绩惊人的苹果、微软、戴尔等世界级企业;1995年前后电子商务投入市场,亚马逊书店、阿里巴巴等一批网络企业应运而生。

3.创业推动并深化创新

创业可以推动新发明、新产品或新服务的不断涌现,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和深化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或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商业部等机构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发表的报告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创业型企业的创新占美国全部创新的一半以上和重大创新的95%。

SONY 公司以500美元起家,在其创业的第一年(1946),销售额仅为6944 美元,利润只有27.80美元。但SONY 坚持不断地创新产品,取得了难以计数的世界第一。据统计,SONY 公司平均每年推出1000多种新产品,其中约800种是改进型新产品,其余则完全是创新产品。

西门子创建于1847年,当年只有10个人。在跨越两个世纪的漫漫历程中,秉承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一年两万项发明革新”的成功秘诀,系统地建立了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西门子公司的发明册上有一系列欧洲和世界第一。据统计,西门子公司占到德国电气技术方面的全部专利数的1/4以上。

英特尔(Intel)公司是1968年由三位创始人依靠风险投资创立。1970年自主开发推出世界上第一块微处理器Intel4004,到1973年推出Intel8080,后来又相继推出Intel80286、Intel80386、Intel80486系列,及1994年推出风靡全球的Pentium 微处理器。自Intel公司创业以来,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推动英特尔(Intel)公司成为世界IT 业的顶尖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