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大学校史蜕变:科研规模扩大、质量突飞猛进

武汉大学校史蜕变:科研规模扩大、质量突飞猛进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的科学研究不仅要“求多”,努力实现科研规模的快速增长,而且更要注重“求精”,着力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力求产生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在面向国家战略发展和市场经济需求、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的同时,学校积极倡导面向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推动科学研究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快速转变。

武汉大学校史蜕变:科研规模扩大、质量突飞猛进

合校后的十多年来,新武汉大学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文理工医等学科交叉融合,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研经费从2000年不足1亿元增加到2012年11亿多元,2012年科研到账经费位列教育部直属高校第6位。作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的科学研究不仅要“求多”,努力实现科研规模的快速增长,而且更要注重“求精”,着力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力求产生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合校以来,学校根据不同学科的发展规律,不断探索科研发展的新趋势,构建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相适应,与当今学科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科研体制与机制。在面向国家战略发展和市场经济需求、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的同时,学校积极倡导面向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推动科学研究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快速转变。

1.科技规模与质量同步上升

合校十多年,是武汉大学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重要时期,科研项目与经费呈逐年递增的发展势头。2001年以来,学校获准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654项,其中面上项目2206项,重点重大项目78项,项目总经费11亿多元。2000年以来,横向科技项目经费从最初的5000万元增长到现今的4.5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的项目31项。2000年以来,学校主持承担“863计划”课题113项,总经费超过2.1亿元;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7项,总经费超过1.9亿元。2006年以来开始实施的国家重大专项项目,我校在传染病防治专项、新药专项、水专项、转基因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专项等领域承担项目共88项,其中,主持承担项目14项,参与项目74项,总经费超过2.9亿元。总体来看,学校科技规模与学校总体发展相适应,核心竞争力指标不断有新的提升,到账总经费保持每年15%左右的增长率。注重“973计划”、重大研究计划和重大项目的策划与组织,基础研究持续稳健发展;在高新技术领域,策划、组织了一系列重点重大项目,研究经费年均增幅为25%。

截至2012年,学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三大奖54项(自然科学奖8项,科技进步奖44项,技术发明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45项,李德仁院士、桂希恩教授、朱英国院士分别获得2002、2004、2007年度的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学校科技论文数量持续增长,质量不断提升,SCI论文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逐年递增,保持在全国高校第9位,专利转化转让经费达到5760万元,一直是全国高校专利和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连续十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我校在湖北省承担了万余项企业委托、联合开发与招标项目,研究经费累计达到5亿多元,大量优秀科技成果已在湖北转化和得到应用。(www.xing528.com)

2001—2012年自然科学研究到账总经费情况图

2.人文社科实力稳居全国高校三甲

十一五”期间,学校获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3项、一般项目147项,均居全国高校第三位;获教育部社科项目的重大攻关项目17项和一般项目178项,居全国高校第一位。从2006年到2010年,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费分别为3595万元、4603万元、5250万元、6590万元、8049万元。“十一五”文科科研经费总量达到2.8亿元,是“十五”期间科研经费总量的7.6倍。在科研成果上,根据教育部统计,2005—2009年我校在人文社科领域出版著作953部,位居全国高校第三;发表论文15900篇,位居全国第二;获第五届、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共计74项,位居全国第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