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校以来,学校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顺应跨学科发展趋势,明确科研工作的战略目标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科研工作的重点从单一的科学研究向兼顾国家重大需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方向转变,凸显文理工医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加速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1.科技发展战略与基本思路
“十五”期间,学校实施科技创新多元化、人才基地项目一体化、科技发展国际化三大发展战略,经历了从科技资源整合到科技文化融合,再到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发展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杰出科技人才培育和创新团队建设作为核心;坚持自主创新,在加强原始创新的同时,利用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注重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重点突破,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科研领域集中力量,实现该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充实内涵,把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式发展作为学校科技发展目标;坚持服务社会,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多种形式产学研合作联盟,加强技术开发,推动成果转化,鼓励专利转让。
“十一五”期间,主动融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扶持前沿,鼓励交叉,支持具有原始创新和自由探索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开展以发明专利、标准制定为主的关键技术集成的高技术研究;加快建设与国家创新体系相适应的、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结构布局的基础上,实现科技发展从科教分离向科教良性互动的转变,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变,从资源紧缺型向资源优化配置型的转变,从分散型科研向集约型科研的转变,从经院型科技向市场适应型科技的转变。
“十二五”期间,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术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为核心,以科技平台建设为载体,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既重视基础、前沿、交叉问题研究,力争在办学指标上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看齐,又注重科技工作围绕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既重视硬件条件与环境建设,又注重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思想建设、学术生态环境建设、体制与机制创新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www.xing528.com)
2.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战略与基本思路
合校以来,学校积极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主动回应社会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整合四校人文精华,推进实施“五大战略”和“六项计划”,不断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五大战略”。2004年,学校制定了《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发展规划》,以“高端、聚合、对话、原创”为核心理念,推进人文社会科学持续健康高水平发展。高端,即培养、造就、凝聚一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战略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够站在高端位置,处于前沿地带,引领发展方向;聚合,即集成优势资源,凝练学科方向,形成研究特色,凸显比较优势,使学校的跨学科研究呈现新局面、进入新境界;对话,即增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意识,形成对话氛围,提高对话能力,拓展对话渠道,提升话语权,扩大影响力;原创,即以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产出一批体现我校实力和水平的精品力作。为此,学校制定了高端引领、优势集成、国际对话、智库锻造、源头创新等五项发展战略。
“六项计划”。2011年,学校制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实施该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坚持高端引领、优势集成、国际对话、源头创新、服务发展,通过实施“高端人才建设计划”、“学科优势提升计划”、“学术精品涵育计划”、“学术平台拓展计划”、“珞珈智库锻造计划”、“国际交流促进计划”等“六项计划”和十个重大建设项目,经过5~10年的建设,努力构建起特色明显、阵容整齐、交叉互补、活力强劲的学科布局;形成一批以战略科学家为核心,视野开阔、功底扎实、学风优良、勇于创新、专兼结合的学术团队;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开拓一批引领主流、占据前沿的学术领域;推出一批代表各自领域最高水平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建设一批直接服务国际战略和地方需求的重要智库,进一步凸显我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家队”的优势和意义,提升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