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合力创业曲折发展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合力创业曲折发展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整工作务必在1956年8月完毕,1956年9月1日在新建学院——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上课。1955年10月20日,新校各项基建工程正式动工。9月1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正式开学。1956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第40次全体会议研究决定,任命夏坚白、金通尹、陈永龄、刘宿贤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副院长,由夏坚白负责全面工作。12月20日,经国家测绘总局批准,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更名为武汉测绘学院。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合力创业曲折发展

1.创建新校

中国的测绘事业发展源远流长。清末开始,一些有识之士用西方近代测量技术培训测绘技术人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04年创立的京师陆军测绘学堂和1932年设立的同济大学学院高等测量系。此外,还派人留学日本和欧美专攻测绘。1949年前,共培训各类测绘人员7000余人,但专门从事测绘工作的仅100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经济和国防建设急需测绘人才,测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军事测绘人才培养方面,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校成立;1953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设立海道测量专科,主要培养大地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形测量、地图制图和海道测量等技术人才。

民用测绘人才培养方面,同济大学测量系除原大地测量本科专业外,增设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2个本科专业,招生规模扩大。同时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青岛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等6所院校设立两年制工程测量专修科,南京大学设立地图学专业,北京矿业学院设立了矿山测量专业。

到1956年,全国开办测绘专业的学校达到十五六所,共培养测绘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生263名、两年制专科毕业生1273名。但测绘教育仍然满足不了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要,高级测绘人才尤其缺乏。为此,测绘教育界的一批专家开始酝酿建立一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测绘高等学校,全力培养民用高级测绘人才。

1955年1月20日至2月2日,高等教育部委托同济大学主持召开了全国高等工业学校土建、水利类共同课程统一教学大纲审定会议。夏坚白等专家在座谈会上向高等教育部建议:集中我国已发展起来的测绘专业师资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创建我国第一所民用测绘高等学校,培养民用测绘高级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1955年6月,国务院决定对全国高等学校的分布和发展适当地重新调整。经国务院批准,在内地新建一批高等院校,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是其中之一。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1955年6月11—14日,来自测绘教育、科技界的专家们欢聚北京,商讨筹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会上,高等教育部宣布了筹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以下简称“武测”)的方案: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青岛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所有测量专业调整集中,汇集全国测绘专家和师资,统一调拨教育系统有关测绘的教学科研设备,并以青岛工学院现有基础课、基础技术课、公共必修课师资和行政干部为基础,成立武汉测量制图学院。

学院的学制为五年,最大发展规模7500人,初步建立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与制图、天文大地测量3个系,开办工程测量、天文大地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制图4个专业;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学院再建立新的系,增设新专业。1955年由各校替筹备中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代招新生。为保证调整集中后教学进度一致,各校一律按五年制教学大纲组织教学。调整工作务必在1956年8月完毕,1956年9月1日在新建学院——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上课。为实现此目标,会议责成青岛工学院负责校址的选定和基建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新校开学前一切筹备事宜。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建成后,青岛工学院撤销,其他专业分别调整到各有关院校。

会议还宣布成立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筹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筹委会”)并开展工作。筹委会主任委员:高教部工业教育司司长唐守愚(兼);副主任委员:夏坚白、陈永龄、金通尹;秘书长:刘宿贤;委员:王之卓(著名航空摄影测量学家、教授、青岛工学院教务长),叶雪安(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教授、同济大学测量系主任),陈健、黄继渼。筹委会下设筹建办公室,分秘书、教务、基建三部分开展工作,办公室主任:张文彬、侯家泽。

1955年6月18日,陈永龄、刘宿贤、张文彬、侯家泽及筹建办公室工作人员白群等同志来到武汉,在当地党政机关的支持下,选定珞珈山南麓天门山、栗子园一带作为校址。随后,借鉴青岛工学院规划蓝图进行整体规划。

1955年10月20日,新校各项基建工程正式动工。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的校庆日。

在筹委会的统一安排下,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的筹建工作有条不紊,同济大学、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天津大学、青岛工学院均积极工作,人员调配、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家具等准备工作紧张进行,由各校代招的630名五年制测绘本科新生,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进度组织教学,以确保1956年秋季在新校开学。(www.xing528.com)

到1956年6月,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已建成学生宿舍5栋,可容1500人同时进餐的学生食堂1栋,变电所1处,各类家属宿舍19栋。8月,建成教学大楼3栋,各项辅助工程如道路、上下水道等也相继完成,搬迁和开学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在筹委会统筹安排下,1956年8月,师生员工和大量的仪器、图书资料、公私家具行李开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武汉。9月1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正式开学。10月28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举行建校典礼。首任院长夏坚白教授提出要把学校办得“不仅在中国有名气,而且在世界上也要有名气”。

至此,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的筹建工作基本结束,教学和各项工作初步走上正轨。

2.初步发展

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是集中当时全国民用测绘高等教育的人力和物力创办的,它诞生之初隶属高等教育部直接领导。1956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第40次全体会议研究决定,任命夏坚白、金通尹、陈永龄、刘宿贤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副院长,由夏坚白负责全面工作。1957年10月16日,中共湖北省委通知:中共中央决定毛远耀任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党委书记。1958年7月5日,国务院任命夏坚白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首任院长。

1958年8月,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由教育部划归国家测绘总局和湖北省双重领导。12月20日,经国家测绘总局批准,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更名为武汉测绘学院。

建校之初,学院设3个系4个专业,学制5年。3个系为航空摄影测量与制图系、天文大地测量系、工程测量系。4个专业是航空摄影测量、天文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制图学。1957年8月,学校将航空摄影测量与制图系分开,单独成立航空摄影测量系和制图学系。

1957年下半年,学校在湖北省武昌县山坡和土地堂建立两个教学实习场地,占地面积60亩,并在土地堂布设了200多平方米三角控制网点,可供200人实习。1965年,在湖北省崇阳县建立了第三个教学实习场地,占地40亩,布设了约100多平方米的三角控制网,可供200人实习。

1958年7月,学校增设工程测量专修科,同时成立中技科(后改称中专部),设航空摄影测量和制图2个专业。1958年9月,设立测量仪器制造系。1959年12月,增设无线电技术和计算技术两个专业,1960年增设计算数学专业。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开始由单一的测绘学科向光、机、电、测多学科相互依托的方向发展,呈现出以本科教育为中心、多层次办学的雏形。

1956年建校不久,学校即招收4年制副博士研究生。1957年,根据国家测绘总局要求,并报请高等教育部批准,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在测绘学科开展成人教育。同年6月,学校设立函授部,负责此项工作。从1957年到1965年,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共招收天文大地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工程测量、地图制图4个专业共9届本科函授生36540名。除函授本科外,1959年初至1965年冬,学校还招收高等数学、测量平差、大地测量学等10门课程7届单科函授生随本科班学习,学习期限为一至二年。1960年5月曾招收一届航测专业函授中技班,学制为三年。

从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到1969年学校撤销,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的发展受各种错误路线影响,曲折前进,起伏多艰,主要表现就是政治运动多、会议多、劳动多,正常教学经常受到冲击。建校初期,学校一批知名专家,如夏坚白、陈永龄、王之卓、叶雪安、李庆海、纪增觉、崔希璋、顾葆康等,结合当时测绘生产实际开展了一些科学研究,不断有新的建树;一批中青年学者,如胡毓钜、宁津生、张祖勋、李德仁等在教学科研中崭露头角,为今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这个时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限于当时的形势,主要集中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聘请5名苏联专家,派出3名青年教师到苏联留学,组团访问苏联、匈牙利、民主德国等等。1961年学校开始接受越南、喀麦隆、朝鲜等国留学生。1956—1966年,先后派出10人出席了9次国际会议,共与10个国家取得了学术联系,接待外国科技教育界人士来访16人次,培养了亚非留学生114名。

到1966年,武汉测绘学院已拥有5个系、8个本科专业、1个专科专业,设有中专部和函授部,共有30个教研组、27个实验室,1000余名教职工,约3000名在校生以及1100余名在籍函授生。学校拥有主要设备价值880万元,中外图书20万余册,基建总投资1013万余元,建成各类用房建筑面积10.1万余平方米;编著、译著出版教材及教学参考书60余种,开展科研项目404项(其中国家项目187项),完成161项(其中国家项目36项),培养出本科毕业生4312名、研究生26名、中专生301名、函授本科生531名、函授专科生130名、外国留学生114名。武汉测绘学院在国际测绘界已具有一定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