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的师资队伍建设及成果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的师资队伍建设及成果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校初期,学校在师资的培养上主要学习苏联的做法。1955—1960年苏联专家为学校培养了相当数量的教师和研究生。同时,学校还选派教师到苏联留学进修,组织教师边工作边学习。完善重点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制度,扩大重点教师队伍,形成激励竞争机制,促进优秀人才成长。通过坚持不懈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形成了一支适应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师资队伍。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的师资队伍建设及成果

一流的师资是学校良性发展的必备条件。建校初期,学校在师资的培养上主要学习苏联的做法。20世纪60年代,在全民高度政治化的背景下进行了师资培养的自主探索。1954年建校时有教职工303人,其中教师162名,教授有俞忽、张瑞瑾、姚琢之、揭曾祐、李新民、叶守泽、姚汉源、王鸿儒、粟一凡、余恒睦、郭暄、程良骏、张天野、尹政、曹国琦、程伦、王开绍等17名。1955—1960年苏联专家为学校培养了相当数量的教师和研究生。同时,学校还选派教师到苏联留学进修,组织教师边工作边学习。

20世纪60年代,由于没有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知识分子在政治上要求进步和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估计不足,在思想上存在着严重的主观片面性。1961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指标,批准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简称“高教六十条”)。学校根据中央指示进行了调整工作,对过去错误地进行了批判的教师和学生,实行甄别平反;恢复和调整了一些中老年教师原来担任和领导的职务;改良一部分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改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生活条件;改善和调整了院务委员会和系务委员会。要求全院师生培养有恒心、有毅力,刻苦钻研、认真读书的优良作风。经常开展学术活动,举行大、中、小各种类型学术报告会和讨论会。

为提高师资水平,学校在1962年提出:要做到每个人有一个具体可行的规划;加强督促检查,对教师进行具体帮助并作必要的考核;加强组织和思想领导,做到校、系、室都有专人管理这一工作;加强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对重点培养的师资:明确师资培养的方向是坚持又红又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的内容既要提高科学水平,又要提高教学水平;培养的方式分为两种:以教学、科学研究为主,脱产进修为辅;以个人钻研为主,开展集体活动,老、中、青结合为辅。1964年十年校庆时又制定出师资培养“十年规划”。对教师实行“四定”(即定方法、定任务、定措施、定时间),确定一批重点师资名单,采取打好基础,缺啥补啥,系统提高的做法。

改革开放后,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日益规范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越来越多。师资的培养日益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学校通过对教师开展培训、支持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选拔中青年教师重点培养、选派教师出国留学等途径加强了对教师的培养提高。(www.xing528.com)

1986年,学校着手职称改革工作,加大高、中级职务人员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比例,并设立了教学教授岗,将双肩挑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事业心、责任感、实际贡献等列为必要考核内容。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侧重考核其教学能力、教材建设、教学效果、教学法研究等。对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侧重考核其完成科研项目情况、论文水平、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情况。职称改革工作使高、中级职务教师的平均年龄下降了,也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人才合理流动。

学校除对老、中、青各类教师分别在教学、科研、外语、基础、新技术各方面提出要求外,还尽可能确定今后每年每位教师拟开出的课程(包括选修课)、参加的科研项目,还为老教师配备了助手,组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梯队。为此,学校逐年提高教职员中老师的比例,提高中青年教师具有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抓紧抓好青年学术骨干队伍的建设;在学校内部收入分配和各种待遇、政策上作适当倾斜,在校园里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氛围;对长期从事基础课、公共课、技术基础课教学,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时给予优先。完善重点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制度,扩大重点教师队伍,形成激励竞争机制,促进优秀人才成长。

通过坚持不懈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形成了一支适应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师资队伍。到2000年,学校有教授221人,两院院士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优秀师资为水电科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做出了重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