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大学科技园:自然科学研究跻身国内前列

武汉大学科技园:自然科学研究跻身国内前列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科技园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据国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统计,1981—1993年武汉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三位,国家发明奖在综合性大学中排名第六位。1993—1999年武汉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在全国高校排名中,由1993年第十七位跃升到1999年第四位。

武汉大学科技园:自然科学研究跻身国内前列

在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总方针的引领下,武汉大学结合自身实际,经过改革探索,1978年以后,基本形成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重点、跟踪和开拓高技术研究、加强基础研究三个层次的科技工作新格局,并紧紧围绕国家为振兴农村经济而实施的“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和为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而实施的“863计划”、“火炬计划”、“973计划”以及国家各类基金项目开展科技工作。

1.90年代科技管理改革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1992年底,武汉大学对科技口进行了大胆改革:在体制上将科研处、开发部和校产办合并为科学技术处(简称科技处),将科技工作的科研、开发、产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精简了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干部任免方面引入了竞争机制,实行目标责任制,主管科技工作的校领导在学校中层干部大会上立“军令状”:科技工作不上新台阶就主动辞职,请师生用鞭子将其从领导岗位上撵下台。雄心之壮,振奋人心。科技处的处长和副处长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公开招聘,对科技处内部的工作人员实行优化组合。科技处与学校签订目标合同,对学校的校办产业签订上交学校利润的目标责任书。同时,学校对科技政策实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完善,主要把学校、院系和个人的切身利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次管理体制上的改革和随之制定的配套措施,对武汉大学科技工作发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90年代初,各类公司在学校纷纷组建,校办科技企业林立。1993年后,学校采取措施,对校办科技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开展对公司的清理整顿,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使学校原组建的60个企业减少到34个。主要措施有:

第一,明晰产权关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有发展前景的校办企业,通过学校和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立项,聘请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

第二,奖励企业股份。根据国家科技部等部委关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规定,对科技人员按贡献大小奖给股份。

第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学校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拳头产品为龙头,组建武汉大学弘元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华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两个有相当规模效益的支柱型企业和武汉大学新材料有限公司、武汉大学弘毅新材料有限公司及湖北信安通科技有限公司三个有一定规模效益的骨干型企业,促进学校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第四,积极开展大学科技园建设。1999年10月,根据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科技园建设试点的决定,武汉大学率先申报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并获得批准,武汉大学科技园是当时全国首批15个试点园区之一。(www.xing528.com)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是武汉大学科技园的主体,规划占地2000亩,建设3个基地,即高新企业孵化基地、产业化基地及华软软件园基地。

武汉葛店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是武汉大学科技园的一部分,规划占地1000亩,主要建设成生物技术、精细化学产品及化工新材料的生产基地。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科技园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

2.成就举要

1978年以来,武汉大学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据学校统计资料,至1999年,学校共承担各类课题45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00余部,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6000余篇;通过鉴定的成果800余项,其中有近20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520项成果获奖,获奖成果中有42项成果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有478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务院部委和省市重大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申请国内外专利455项,其中发明专利274项,获得专利授权190项;转让科技成果700余项。据国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统计,1981—1993年武汉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三位,国家发明奖在综合性大学中排名第六位。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在综合性大学中排名第四位。1993—1999年武汉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在全国高校排名中,由1993年第十七位跃升到1999年第四位。

国际三大索引(SCI、EI、ISTP)是世界科学界公认的权威学术期刊,能否在三大索引上发表文章、发表多少文章,被视为衡量个人或单位学术水平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1994年以前,武汉大学在国际三大索引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不多,与学校的学术地位不相称。从1995年开始,学校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引入竞争机制,调整相关政策,对在国际三大索引上发表论文者给予奖励,发表论文所需经费由学校承担。政策的适时调整,激活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武汉大学教师在国际三大索引上发表的论文数迅速增多,学术地位一路飙升。以被SCI收录的论文为例。1994年以前,全校每年一直未突破80篇。1995年达到88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十四位;1998年达到136篇,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十三位;在国家科技部公布的199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排行榜上,武汉大学发表SCI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十位,居中南地区高校首位。学校物理学系1996年因在国际三大索引上发表学术论文最多,受到学校重奖。

仅“九五”期间,学校对外共签订科技成果转让合同310项,合同金额近2亿元,产生经济效益达150亿元。1999年,武汉大学在深圳首批进驻“虚拟大学园”。在首届中国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武汉大学推出了155项高新技术成果,成交40项,在参加高交会的27所高校中成为获得优秀成交奖的5所高校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