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复员武昌后,学校规模有了新的发展,行政及教学机构也有所调整和充实。1945年7月,周鲠生接任校长后,仍设教务、训导、总务等3处,杨端六、余炽昌先后任教务长,刘乃诚、朱萃浚先后任训导长,葛扬焕任总务长,曾昭安任图书馆馆长,董永森任学校秘书。
武大复员武昌后,立即着手恢复农学院、增设医学院的工作,实现设立六大学院的构想。
武大农学院曾于1933年开始筹备,1936年正式招生。西迁乐山后,于1938年8月奉教育部令并入重庆中央大学农学院。1946年5月,学校奉命恢复农学院,叶雅各担任筹备主任,后改任院长。农学院在叶雅各的领导下,仅用4年时间将武汉沦陷期间原农学院在珞珈山和东湖磨山购置而荒芜的5000多亩农林试验场整顿一新;将因抗战而停工的农学院大楼恢复竣工;延聘名师,重新组建师资队伍。到1948年9月,农学院已有教授12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助教11人。农学院边恢复边开展招生和教学科研工作。1946年8月,农学院农艺、森林两系各招收新生一个班。1948年,增设园艺系、农业化学系,同年两系各招收新生一个班。
1946年10月2日,武大获准增设医学院,10月16日成立了以李宗恩为主任委员的医学院筹备委员会。筹委会拟定了医学院的办学方针、规模、专业设置、附属医院及其他工作的筹备程序。办学方针是“与大学一般教育相配合,以发展医事科学,造成华中医学教育的中心,并养成服务社会之医事领袖人才”。到1948年9月,医学院已有教授12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助教9人。医学院内不设学系,仅设解剖学(包括组织学、胚胎学、神经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细菌免疫学、寄生虫学、病理学、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病学、牙科、放射学、麻醉学、社会医学(包括医学史及医学理论)等18个学科。开设的课程有:国文、英文、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习年限为7年,其中预科2年,本科4年,实习1年。1947年初,医学院首次招收医预科学生29名,由医预科主任高尚荫教授负责培养。第二次招生19名,第三次招生60名。经过几年的努力,培养了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医疗技术精湛的医事领袖人才。著名放射肿瘤学家、《中华肿瘤放射学》杂志主要负责人王骏业,著名眼科学家、博士生导师魏厚仁,著名耳鼻喉科专家、协和医院院长黄选昭,著名心脏学家徐楚材,我国最早研究饮食与癌症关系的实验肿瘤学家罗贤懋,著名中医急症学家黄致知,著名妇科肿瘤学家邢曼琴等,均在这个时期就学于武汉大学医学院。(www.xing528.com)
武大医学院在武昌东厂口老校舍设立了附属医院,由白施恩、范乐成先后任院长。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眼科、耳鼻喉科、保健科、放射科、理疗科等9科。附设医院筹建经费预算为13多亿元(国币),仪器设备主要由“美国对华救济总署”捐赠。1947年8月9日,附设医院正式开业接诊。附属医院计划第一年注重门诊工作,第二年注重诊断工作,第三年注重住院工作,第四年注重研究与教学工作。
武大复员后的短短3年,在周鲠生校长的领导下,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了早在1928年提出的创办学科齐全的大学,设立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的理想,为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