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山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武大教师以顽强的精神坚持著书立说、开展实验研究,取得了令世界科技界瞩目的成就。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据赵基明研究馆员初步统计,1936—1949年,武大教师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自然》4篇,《科学》4篇)。这八篇学术论文中,有5篇的研究实验工作是在乐山时期完成的。
1939年9月,生物系教授高尚荫、讲师公立华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Studies on the Freshwater Medusa Found in Kiating,Szechuen,China,报道了1939年1月14日和2月12日在四川嘉定大渡河边同一池塘发现的两种淡水水母物种的生存环境,并对其伞径、触手数目、平衡囊数目、生殖腺形状等体形和器官特征进行了描述。此项研究是中国学者最早在无脊椎动物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
1940年1月,化学系教授邬保良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A Simple Rule for Evaluating Atomic Constants,从精细结构常数α等已有关系式出发,推导出了一种计算某些原子常数的简易计算法,并得到与实验值非常近似的计算结果。
1940年11月,生物系教授高尚荫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The Occurrence and Isolation of Azotobacter in Chinese Soils,对取自四川各地15类以上土壤样本共127个样品进行了非共生固氮菌测定,结果是102个样品含有固氮菌。这是对中国大面积土壤开展非共生固氮菌的首例研究报导。
1941年3月,生物系教授高尚荫又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Soil Protozoa in Some Chinese Soils,报导其调查研究四川嘉定及周边地区的40份土壤样本中的57种原生动物。
1947年11月,物理系教授梁百先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F2 Ionization and Geomagnetic Latitudes,通过分析研究F2电离层的临界频率foF2与地磁纬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了电离层赤道异常现象。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电离层研究领域作出的第一个受到国际学术界重视的重大发现。这项重大研究成果,实源于武大与美国海军部在乐山由桂质廷教授创建的天空电离层观测站的观测数据。武大复员武昌后,该站随之迁往珞珈山,继续从事观测研究。(www.xing528.com)
物理系胡乾善教授本想致力于宇宙射线方面的研究,获英国博士学位后于1937年秋回国,先后在西安东北大学、峨眉四川大学任教,终因图书设备损失殆尽,条件太差,难以开展研究工作,于1940年转到武汉大学任教。在武大,他在宇宙射线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成果,曾写出关于宇宙射线能谱方面的论文,于1941年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
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仅教务长朱光潜在1940年7月到1946年底出版著作《谈修养》、《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文学》4部,发表论文《流行文学三弊》等61篇。其中《从教育部的几种新政策谈到功令与学风》、《论大学的校风》、《文学院课程之检讨》、《政与教》、《谈读书》、《学业、职业、事业》、《教育的质与量》、《战后高等教育问题》等文章,既是对抗战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总结,也为后来的高等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此外,中文系的刘永济、刘博平,外文系的袁昌英,史学系的吴其昌,法律系的李浩培,政治系的刘乃诚,经济系的刘秉麟、杨端六等教授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出版了一些学术专著。其中,1944年出版的杨端六所著《工商组织与管理》,是一本熔科学管理与工商管理于一炉的大学教材,深受大学生和工商界的欢迎。
学校在经费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恢复了一度停刊的《文哲季刊》、《社会科学季刊》、《理科季刊》、《工科年刊》(后更名为《工科丛刊》)。
科研工作紧密联系实际,为当地的民生经济解决难题。抗战期间,不少外地人一到乐山就患上“汃病”,全身瘫软,不知不觉即死去。武大学生死于“汃病”者不少,以致乐山“谈汃色变”。为解救师生疾苦,学校成立了联合攻关小组。武大校医董道蕴首先发现该病是由食用超标的氯化钾食盐所致,是一种神经性中毒。理学院化学系、生物系的师生立即负责研制治疗药物,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从马前子中提取药物治疗的方法,并经国民政府选派专家鉴定,这种地方病很快被攻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