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学校蓬勃发展之际,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武大校务委员会立即致电中央政府和国际联盟,呼吁各国一致对日实行经济绝交,共同制裁日本;同时致电北京、中央、同济三大学,倡议联合各大学组建国际宣传的机关,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0月2日,成立“武大抗日救国会”,决定发行反日刊物,联合武汉三镇各校共同抵制日货,并组织“义勇军”,以实际行动进行抗日。10月3日,全体学生到汉口进行游行示威,并向汉口行辕提出各项抗日要求,行辕当局表示接受。10月5日,校刊发表《国立武汉大学抗日救国会宣言》。10月19日,在武大抗日救国会的倡导下,武汉学生抗日救国会正式成立,并于当日举行大规模的反日示威游行。12月4日,武大选派50名学生组成救国请愿团,由殷德琨、阎克制担任正、副总指挥奔赴南京请愿。
武大教职员成立了“东省事件委员会”,并于1931年12月29日致电国民党中央一中全会,指出“不应再以不抵抗误国”,要求增兵死守锦州和罢免对日妥协的外长顾维钧。
“九一八”事变后,学校决定从12月7日起利用“总理纪念周”集会时间开展国难演讲,请各位教授利用学科专业优势,从政治、外交、经济、历史、战争等各个方面深入探讨抗战救亡方略。王世杰校长专门作了题为《国难演讲的意义》的讲话。他指出中国80年在对外关系上屡屡失败的原因,无非是“媚外”和“昧外”两种。“昧外”的原因和结果是“政府与人民大都不熟悉各国政治军事的虚实,不了解国际的局面;一旦事情发生,政府与国民都不免盲动,不能成立一种适当计划”。他强调指出:“我们此后要既不媚外,又不昧外;既不软弱,又不糊涂,那么,就只有赶紧让大家多知道国际的情势。”“光明是勇敢的条件”,国难演讲的意义就是要使政府和民众“能够看清前途的一切”,认清抗战的前途是光明的,减少对战争的怯懦。当天,周鲠生和吴学义两教授分别作了《东省事件怎样解决》和《日本军事组织》的演讲。
从此以后一直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武大的教授关于抗战救亡的演讲持续不断,这些演讲记录稿及时在《国立武汉大学周刊》上发表,据不完全统计,1932年43篇,1933年45篇,1934年33篇,1935年33篇,1936年18篇,1937年19篇。如王世杰的《国际联盟》,苏益信的《南满铁路》,李剑农的《二十年来日本与中国内乱》,时昭瀛的《东三省之国际关系》,王星拱的《工业与战争》,杨端六的《建设的意义》、《进步的意义》、《战时经济的特征》,邵逸周的《国防军需的准备》,吴其昌的《民族危机的认识和救国治学的态度》、《开国的士风与亡国的士风》、《历史上国难的教训》,查谦的《国耻与我们的责任》、《国防与科学》,周鲠生的《外交与国防》、《欧洲政局与远东之和平》、《中日问题外交史之一页》、《外交之检讨》,刘异的《世界战争的动力与趋势》,郭霖的《发展中国航空应注意之点》,韦润珊的《从地理观点上谈东北三省》、《作战与天时》,普煦俦的《国难与教育》,邬保良的《战争毒气与个人防御》,叶峤的《毒气作战与团体防御》,余炽昌的《为适应战时的运输,铁路上应有的准备》,胡稼胎的《战争哲学观》等演讲,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国情与战争,呼吁师生做好充分准备,挽救民族危亡。
踊跃捐款捐物,援助抗战将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武大师生省吃俭用、慷慨解囊,纷纷捐款捐物,为抗日救国贡献力量。1931年11月,武大首次为抗日救国捐献,抗日救国会募洋385元,汇往黑龙江慰劳马占山部将士。(www.xing528.com)
从1931年11月开始至全面抗战爆发时止,武大师生为抗战救国进行捐款捐物,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捐现款31378.13元,捐献物品共计2328件。师生捐献的黄金首饰、药品等除外。
收容战区学生,为流亡学子完成学业。“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举入侵我国东三省,摧毁文化教育机构,造成大批学生流亡,无法继续求学。“七七事变”后,华北相继沦陷,全国沦陷区流亡学生达到高峰。为保存中国文化教育根基,在1937年8月19日教育部长王世杰签发的《战区内学校处置办法》和8月27日教育部颁发的《总动员时期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要》中均规定:安全的学校应设法接收借读学生,使其完成学业。据1937年11月编印的《国立武汉大学二十六年度借读生履历册》统计,这一年,武大接收来自沦陷区的燕京大学等61所大学的借读生共计582人,占当时在校学生1371人的42.5%。
这批借读生进入武大后,根据原肄业程度和本人意愿,分别编入各学院和各年级就读,使大批流亡学生得以继续完成学业。其中,文学院155人,法学院150人,理学院152人,工学院101人,农学院24人;一年级140人,二年级196人,三年级134人,四年级112人。
抗战期间,武大收容的借读生,在家庭经济来源断绝、物价不断高涨的艰难困苦中,勤奋学习,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钱保功、张致一,著名土木建筑学家郑孝燮、孙宗汾,著名化学家曾云鹗,著名企业家杨希枚,著名法学家端木正,著名历史学家刘绪贻等人均出自国立武汉大学当年的借读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