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杰(1891—1981年),字雪艇,湖北崇阳人。1911年考入北洋大学采矿学系,未毕业即参加辛亥革命,任鄂军政府一等秘书、督府代表,曾参加守城战斗。“二次革命”失败后,赴英法留学,1920年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同年底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法律系主任。1927年10月,任武汉国民政府法制局局长。1928年10月,任海牙国际公断院公断员;11月,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29年5月至1933年5月,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后历任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教育部部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外交部部长等职。1949年到台湾后,曾任“总统府”秘书长,“台湾行政院”院务委员,“中央研究院”院长。1976年辞职引退,1981年3月22日病逝于台湾。著有《比较宪法》、《故宫名画三百种》等。
作为教育家的王世杰,在执掌国立武汉大学的4年中,经常利用“总理纪念周”和开学典礼等场合向全校师生阐述如何办好现代大学的主张。
关于大学教育的目的,他认为重在“人格的训练”,或者是“人格的训练”与“知识的灌输”并重。他说:“我个人觉得,在大学教育的计划上,人格的训练纵不能较重于知识的灌输,至少,也应该与知识灌输占同等的地位。”大学如何实施对学生的“人格的训练”?他认为学校要“设立种种制度,使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养成了许多优美的习惯”。例如学校里开展的体育竞赛活动,“不只在锻炼学生的身体,并且蕴含着道德的训练的意义。……更是养成学生们的公正勇迈的习惯”。他认为美国大学图书馆实行自然开架阅览和无人监考制度值得学习,“这也是有意养成学生们的自尊心与诚实的习惯”。在他的倡导下,武大图书馆率先实行开架借阅,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宿舍,体育运动会分组比赛等,为培养武大学生的高尚人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国立武汉大学的定位,王世杰在初来武大时就说:“经深思熟虑后,认为不办则已,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武汉市处九省之中央,相当于美国的芝加哥大都市。应当办一所有六个学院——文、法、理、工、农、医,规模宏大的大学。十年之后,学生可达万人。”因此,他上任之初,就提出“我不是来维持武汉大学的,此行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新的大学”。
关于办好大学的硬件建设,王世杰说适当的校舍是必需的。“就中国现时的各大学说,没有一个大学可以说是有了一个有系统的建筑的。如北大是前京师大学堂和别种学校改建的。如中央大学、广州中山大学都是先前高师改成的。但所谓京师大学堂、高师等等,实在不过是中等学堂的形式。一个办中学的校舍如何能办一个真正的大学呢?武大也是高师改成的,所以要想将武大造成一个真正的大学,第一个条件,便是完成新校舍的建筑。”他要求新校舍的规划设计,“不仅要能适应现在武汉的需要,并且要能适应将来武汉的需要”。(www.xing528.com)
关于办学经费,王世杰认为,大学的经费应该独立,只有独立,“学校一切长期计划才可稳顺进行”。对于学校的财政,王世杰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无论经费怎样困难,建设不能中断,中断了再次提起来很不容易。二是力求节约,使每月实际经费保持在预算数目之下。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王世杰认为“良好的教授”是办好大学的头等大事。他主张聘请教授必须严格,“宁缺毋滥”,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全才。“大学的使命,一在教授高深学术,一在促进高深学术。有些学者是兼具研究与教授能力的。有些学者虽具特殊的研究能力,却不善讲授。大学既有上述两种使命,延聘教授的时候,自然不能只聘前一种人才,而置后一种人才于不顾。”此外,他还强调“教授治校”。校务委员会必须有教授代表两至三名。学校各种专门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都从教授中推选。在他掌校期间,一大批知名学者专家来校任教,使教授人数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6%。
关于学风的建设,王世杰认为办好大学必须要有“严整的纪律”。他说:“学校的进展一定要有个全体教职员和学生共遵的纪律……因为有了一个共遵的纪律,全校才有秩序……学校的一切事务才可顺利进行。”他说:“我们要有尊重秩序的习惯,才能有良好的学风;要有良好的学风,才能吸收及维系良好的教员及职员;要有良好的学风和教师,才能得到社会的信任,才能使本校毕业学生容易得到适当职业,以为社会服务。”他要求学生“好学、吃苦、守纪律”,“在课程上、考试上,以及个人品性修养上,同着全校教职员,尊重全校的纪律,造成良好的学风”。
在武大期间,王世杰的法学才能被蒋介石看中,从此进入蒋介石的视野。1932年6月,蒋介石在庐山筹备军事委员会所属国防设计委员会,王世杰任该委会委员及法律组长。24日,蒋介石邀请王世杰到庐山为其讲学,从7月27日至7月29日,蒋介石一连3天听王讲解英美法各国政治制度,并在当天记下心得体会。9月6日,蒋介石称王世杰为“当今之人才,愿与其共成不朽之事业”。此后,蒋介石与王世杰交往更多,当年10月10日,蒋介石应邀来武大为全体教职员作演讲,要求武大教师带头做好“改造学风,挽救人心”的工作,“由武汉大学的学风感化湖北全省,感化全中国”,“惟有这样做去,才可以抵抗外侮,才可以安定内部,才可以挽救危局,才可以建立国家”。第二年5月,王世杰升任教育部部长后,对武汉大学的建设发展仍然关心极致,对武大依依不舍。南京沦陷后,1937年12月1日,他由长沙来到武汉,当晚就住在武大。12月6日,他应邀出席武大总理纪念周,为师生作1小时演讲。1938年1月1日,王世杰卸任教育部部长,此后一连数天住在珞珈山。3月24日,武大校园桃花盛开,他偕李四光渡江再次来到珞珈山,见到“校中仅四年级生在上课,余则正往四川嘉定迁徙。但军事机关则正假校舍举办诸种短期训练班,学生达一二千人”而稍感欣慰。10月17日下午,日军已逼近武胜关,他独自一人由汉口渡江再次来到珞珈山,此时军官训练团已结束,喧闹的武大校园仅剩下护校队员余景华一人留守,“顿感极端寂寞”。当看到亲手创建的校园尚未遭受日军轰炸,他感到这是民族复兴的基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