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8月,在国立武汉大学筹委会会议上,李四光提出目前东厂口的校园狭窄,不利于学校的发展。要办好武汉大学,必须在城外另寻校址。此议立即获得其他委员的赞同。叶雅各早年曾在武昌东湖一带考察农林,觉得卓刀泉东湖嘴一带,有山有水,是最适宜的大学校址。李四光也熟悉这一带的地形地貌,认为武大在此选定新校址,其天然风景不唯国内各校舍所无,即使国外大学亦所罕有。11月28日,国立武汉大学建筑筹备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议决在武昌城外卓刀泉东湖嘴一带建设新校舍。会后李四光立即赴上海聘请美国人开尔斯担任建筑工程师。据校友回忆,为了选好新校址和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建筑筹备委员会专门租了一架飞机,让开尔斯在东湖卓刀泉一带的上空盘旋三圈。开尔斯经过空中和实地考察后,也认为此地是建设大学校园最佳地址。他还从环境与经济角度指出:这一带都是些不甚高峻的山,山石可以利用,水的供给好,泉水、湖水均可利用,各项建筑依山修筑,可节省营造地基及砖石料。武大新校址经开尔斯实地勘察后,建筑筹备委会最终选定东湖之滨的落驾山(后由闻一多改为珞珈山),即叶雅各提议的“卓刀泉东湖嘴一带”的北边。新校址经开尔斯初步规划后,于1929年3月1日动工勘测。
1929年5月,新任校长王世杰到职,6月,他便邀约湖北省政府全体有关人员同赴珞珈山现场考察。大家一致认为,新校址有三大优点:第一,风景优美,有山有水;第二,当地石山居多,农田有限,不致占去很多耕地;第三,在此建校,启发文化,对武汉居民特别有利。8月初,湖北省政府代主席方本仁及全体建筑筹备委员会委员又赴珞珈山新校址实地勘察,对新校址无异议。8月15日,湖北省政府正式发布武大新校址的征地及圈定红线范围公告:东以东湖滨为界,西以茶叶港为界,北以郭郑湖(即东湖)为界,南面自东湖滨至茶叶港桥头,总面积3000余亩。学校并将新校址范围呈教育部核准。至此,珞珈山新校舍选址工作的法定程序已经完成。
正当武汉大学新校舍开始建设时,以部分绅士为首的坟主以破坏风水为由联名向省政府上书,要求省政府收回成命,停止武大新校舍施工,另选新址,并威胁说,武大若毁我祖坟,我们就去崇阳挖王世杰的祖坟。11月5日,湖北省政府函告武大:珞珈山新校址建设应立即停工,另选南湖或徐家棚无坟地处兴建校舍。(www.xing528.com)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王世杰校长等人认为,省政府出尔反尔,令学校停工另选新址事小,法律尊严和社会风尚事大,必须与之进行斗争到底。经过集体议决,作出安排:第一,与湖北省政府紧急磋商,请其变更上述决议案;第二,呈报中央声明原校址范围绝不可变更;第三,学校工程仍照预定计划进行。武大教授联名向行政院、教育部发表声明,要求维持建筑原案。11月19日和23日,教育部和行政院分别致电湖北省政府,维持原选址方案。与此同时,武大学生组织编印刊物,向社会宣传维护法律尊严、建设大学的作用以及反对迁坟是旧风俗、旧思想的表现。后经查明,当时新校舍工地坟墓最多的地方仅有狮子山南坡男生宿舍(现为樱园宿舍)一处,坟墓也仅十余座。经过学校内外的宣传与周密安排,如新购棺木、提前发布迁坟公告等措施,迁坟风波遂告平息,新校舍的建设工作才得以继续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