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立武昌高师范学校的筹建及武汉大学校史新编

国立武昌高师范学校的筹建及武汉大学校史新编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和民主之风已经开始吹拂中华大地,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也应运而生。民国初年,教育部拟将全国划为6大师范区并设立6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急需的师范人才。武昌高师是继北京高师之后,在京外率先建立的国立高等师范学校,1913年7月10日部令开始招生,当年11月2日即正式开学上课。兹据1918年著名图书馆学家沈祖荣和教育部的调查统计,在当时4所国立高师中,武昌高师的馆藏图书总量位列前茅并有特色。

国立武昌高师范学校的筹建及武汉大学校史新编

辛亥革命后,新生的共和国虽然在1912年初成立了教育部,并由教育家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但蔡任职仅半年就被迫辞职。此后,执掌教育大权的教育总长走马灯似的更换,从1912年7月到1927年5月,教育总长更换了42人次,由此可见民国初年中国教育状况之一斑。蔡元培执掌中国教育虽仅半年,但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了破冰式的奠基贡献。科学和民主之风已经开始吹拂中华大地,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武昌高师)也应运而生。

民国初年,教育部拟将全国划为6大师范区并设立6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急需的师范人才。武昌高师是继北京高师之后,在京外率先建立的国立高等师范学校,1913年7月10日部令开始招生,当年11月2日即正式开学上课。武昌高师能在3个多月从招生到开学上课,其时效之速,个中原因,与此前湖北自强学堂、方言学堂的办学基础以及创办人员有着很大的关系。

1913年4月,教育部次长董鸿祎代理教育总长,执掌教育部。6月,教育部派普通教育司司长袁希涛(字观澜)赴武昌筹备武昌高师。7月15日出版的《中华教育界》刊载一则《武昌方言校舍改设国立师范》短文,简要介绍了袁希涛筹备武昌高师的概况:

武汉居全国中心,交通便利,较胜燕京。近中央教育部拟就武昌开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以便各省学子负笈求学,业经教育总长派普通司司长袁希涛赴鄂视察,与民政长、教育司等接洽。因开办在即,且为节省经费计,拟就现成学校为校舍,当由袁司长与鄂教育司长时象晋面商,指定两湖师范学堂、前文普通学堂、前方言学堂三处校舍,请拨借一处。时当允其于文普通、方言两校择一拨用。兹袁已回京具报,昨民政公署接教育部电,以国立高等师范已决定于暑假期内开办,急需暂用现有之校舍。惟两湖学校,现正修理,作为鄂省自办师范,且已办有附属小学,自应无庸改让。查方言学校,地较清静,以施师范教育视[较]文普通校舍为宜,即希酌定,赐复云云。闻民政长当商都督,允其借用矣。

教育部为何在鄂省城众多学校中独选前方言学堂开办武昌高师?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利用原方言学堂校舍,节省经费。民国初建,百废待兴。教育部虽致力于振兴全国教育,而教育经费却捉襟见肘,还需借洋债以资维持。据程斯辉教授在《中国教育管理模式研究》中指出,1912年11月15日,教育部就开始借外债,“此后教育部借款不断。据有关资料统计,从民国四年(1915年)到民国八年(1919年)的五年间,教育部借外债12次”。此时期教育财务行政实同乞儿,部内职员的薪水也常常拖欠。在此“财政之艰,达于极点”情况之下,要筹建武昌高师,不得不“为节省经费计,拟就现成学校为校舍”。而原方言学堂校舍经过张之洞等10多年经营,其面积规模,符合筹办高等师范学校的需要。

第二,原方言学堂的校址“地较清静”,有利于教育教学。

第三,利用原方言学堂所保存的图书资料。原方言学堂的馆藏图书资料,早在自强学堂时期的1896年,中文书籍就有248种、“大小洋书”93本,此后经过15年的陆续增补,馆藏量已有相当的规模。兹据1918年著名图书馆学家沈祖荣和教育部的调查统计,在当时4所国立高师中,武昌高师的馆藏图书总量位列前茅并有特色。

在全国33所图书馆中,武昌高师的馆藏图书总量(24567册)及汉文图书(19680册)、西文图书(532册)数量位居第十四位,日文图书数量(4355册)居第一位。(www.xing528.com)

在14所学校图书馆中,武昌高师的馆藏图书总量和汉文图书数量,均居第三位,仅次于北洋大学(36460册和20000册),每季度阅览人数居第八位,日文图书馆藏量居第一位。

另据1918年度教育部公报统计,当时4所国立高师(北京高师、武昌高师、南京高师、成都高师)中,武昌高师的馆藏总量、汉文图书数量、日文图书数量,均居第一位,仅西文图书数量居第四位。兹将1918年度4所国立高师馆藏图书情况列表如下:

1918年度4所国立高师馆藏图书情况表 单位:册

众所周知,北京高师、南京高师、成都高师均由前清优级师范改建而成,唯有武昌高师是新设立的学校。武昌高师在经费拮据时能有如此大量图书,原方言学堂的图书补充应该占有一定比重。此说可从周大璞教授在武大毕业纪念册“校史”中的记述“民国二年教育部即其处(指方言学堂)建立高等师范学校。校舍图书多仍其旧,而规模稍宏远矣”得到印证。

第四,与教育部及湖北教育司有良好的人脉关系。时任教育总长董鸿袆,与蔡元培、鲁迅交往甚多,成为好友。教育部迁往北京后,董被蔡元培任命为秘书长,他还是自强学堂首任提调钱恂的乘龙快婿,且钱恂此时正在总统府任顾问。董鸿祎本人年青时曾随钱恂在武昌念书,对岳丈钱恂艰辛创办自强学堂及此后的方言学堂亦有所了解。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袁希涛是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极力主张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时任湖北教育司司长时象晋(1854—1928年),字越皆,湖北枝江人,早年加入同盟会,曾赴日本考察教育,著名的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即在他家成立。1909年,他当选湖北咨议局议员,亲自参加了反对停办湖北方言学堂的斗争。他的三个儿子中,长子时功璧及三子时功玖,曾就学于方言学堂,为秘密运送《猛回头》等革命书刊,险遭逮捕。时任湖北行政长夏寿康(1871—1923年),字受之,号仲膺,1903年中进士,1907年曾赴日本考察政治。1909年,他当选为湖北咨议局副议长,对于停办方言学堂的前因后果,更是了如指掌。夏寿康为官清廉,为民初发展湖北高等教育做出许多贡献,如批准拨发中华学校永久校舍,支持鄂省士绅共同组织倡议用原川汉、粤汉铁路所征收的湖北米厘税款设立武汉大学。此后,他又支持创办我国京外设立的唯一一所国立商科学校——国立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3年夏升格为国立武昌商科大学,1927年并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考察以上参与筹办武昌高师的官员人脉关系,不难看出,政治上他们曾是反清积极分子,事业上都是教育行家里手,更由于经历了反对停办方言学堂的斗争,在新的形势下,自强学堂、方言学堂的薪火如何传承,成为他们的共识。有了良好的人脉关系,有了一致的共识,武昌高师仅用3个多月时间就开学上课,这不仅仅是利用了原方言校舍,更是为了使张之洞、钱恂等前辈的办学精神得以薪火传承。

1913年7月10日,教育部发出通告,武昌高师业经成立,招收新生120名,并命贺孝齐为校长。当时,校舍仍被武昌军官学校占用,经鄂督黎元洪和行政长夏寿康出面交涉,令其迅速迁出。11月29日,武昌军官学校与武昌高师办理了校产交接手续。贺孝齐于1914年11月辞职,校长由张渲接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