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师资队伍发展概况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师资队伍发展概况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强学堂实行彻底改革后,师资队伍不仅数量增多,且结构丰富。据程颂万1899年统计,汉洋教习共计18人。在18位专职教师中,洋教习8人,占专职教师队伍的44.4%。自强学堂晚期,由于师资紧缺,为增加师资力量,张之洞从两湖书院毕业生中挑选5人到自强学堂任教习。这个时期,师资队伍变化的另一特点是大量延聘日本人担任教习。据台湾教育史学家苏云峰提供的资料,1902年到任的洋教习共计15人,其中日本籍最多,为11人,其他国籍4人。

武汉大学校史新编:师资队伍发展概况

自强学堂开办之初的1893年,由于在全国率先实行分科教学,对于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分别聘请学有专长的名人专门授课,所有教员统称教习,不分等级。1902年,改为方言学堂后,教员分为教习、协教、翻译、领班、副领班5个等级。1904年,遵照《奏定章程》改为教员、助教、译员3个等级名称。

1896年以前,在自强学堂执教的教习有:方言教习辜鸿铭(字汤生)、李维格(字一琴)、郑毓英(字斌候);汉文教习史致彬(字蘅若)、殷雯(字东坪)、罗运崃(字达衡);算学教习华蘅芳(字若汀)、华世芳(字若溪);格致教习汤金铭(字儆盘);商务教习杨楷(后改名道霖,字端书,号仁山)、缪荃孙(字炎之);编译汪康年(字穰卿)、杨模(字范甫)。

自强学堂早期的师资队伍,与其他洋务学堂不同之处是:第一,全部是中国人,无一洋教习;第二,“新旧杂糅”,无门派之分,既有精通西语西学的辜鸿铭、李维格,又有耆儒俊彦的华蘅芳、缪荃孙、殷雯、罗运崃、汤金铭、杨楷、汪康年等;第三,大多来自文化教育发达的江苏、福建、广东、江西省份;第四,都有候补官衔;第五,大多身兼数职,如辜鸿铭兼任督署洋务总案,李维格兼任炼铁厂翻译;第六,年青有为,后多有业绩于世,如李维格此后成为汉阳铁厂总办,杨楷后任柳州知州,爱民如子,被称为“后柳柳州”,与柳宗元齐名。

自强学堂实行彻底改革后,师资队伍不仅数量增多,且结构丰富。据程颂万1899年统计,汉洋教习共计18人。此外,学堂还设有“领班学长”职位。这些变化表现在:

一是开始聘请外国人为教习。在18位专职教师中,洋教习8人,占专职教师队伍的44.4%。其中,来自俄国的3人、日本3人、德国1人、英国1人,俄语师资尤为强大。(www.xing528.com)

二是汉教习人数增多。在18名专职教师中,汉教习10人,且都是举人或进士出身。清末“四大著名词人”之一的况周颐曾任日文堂的汉教习。

三是开始吸纳归国留学生充当教习,且身兼数课教学任务。郑毓英、许寿仁、杨本适分别教授英、法、德文兼算学。担任翻译的刘麟、吕烈辉,都是1896年中国首次赴日留学归来的留学生。

四是开始吸纳本学堂毕业的学生担任“领班学长”。6位“领班学长”都是自强学堂首届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其中杨熊祥、陈箓、洪中等成为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人物。

自强学堂晚期,由于师资紧缺,为增加师资力量,张之洞从两湖书院毕业生中挑选5人到自强学堂任教习。这五位教习是:陈毅(字士可)、陈问咸(字次方)、胡钧(字千之)、左全孝(字立达)、田吴炤(字伏侯)。不料,张之洞的好意遭到自强学堂旧班学生的强烈反抗,以至于发生“毁牌事件”。这个时期,师资队伍变化的另一特点是大量延聘日本人担任教习。据台湾教育史学家苏云峰提供的资料,1902年到任的洋教习共计15人,其中日本籍最多,为11人,其他国籍4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