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军的凌厉攻势,清廷只得选择对日和谈。翁同龢当然知道负责和谈的人会招致举世唾骂,甚至可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他选择避开这个任务,推李鸿章出面去收拾烂摊子。
春帆楼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对李鸿章狮子大开口,仅赔款一项,就要白银三亿两。谈判期间,由于李鸿章被日本某愤青行刺,头破血流,引起国际舆论一片哗然,日本政府这才同意减少赔款一亿两。此后,李鸿章还想再讨价还价,但是只换来伊藤博文一句冷冰冰的话:“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另一边,紫禁城里的翁同龢与李鸿藻力争修改约稿,对光绪帝声称:“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这完全是无用的废话,谁都知道割地的危害,光绪帝自己也知道:“台湾去,则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他不需要这种故作高明的建议,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不割地的良法美意,但是翁同龢等人显然对此束手无策。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李鸿章在谈判时说:“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藤博文答道:“尚未下咽,饥甚!”请问,面对如狼似虎的日本政府,李鸿章如何能做到不割地?如果翁同龢实在看不下去李鸿章的无能,那么他可以自己去日本谈判,看看他如何做到说服伊藤博文不割地!
李鸿章心里很清楚,一旦在《马关条约》上签下名字,自己将遗臭万年,后来他说:“七十老翁,蒙汉奸之恶名,几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势。”而令他没想到的是,除了他自己要遗臭万年,他的儿子也要跟着一起遗臭万年。根据《马关条约》规定,清廷需要派人跟日本交接割让台湾的事宜。朝廷上下,无人出面,最后清廷命令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去负责这件事。(www.xing528.com)
就国家利益得失来讲,大清输得惨不忍睹,但是就打击政敌的成果来看,翁同龢大获全胜。李鸿章不但失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要职,还丧失了一世英名,从此门庭冷落,无人问津。而翁同龢却被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后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依然是中枢重臣。虽然他的内心也自责,说自己“上无以对天造之恩,下无以慰薄海之望”。
讽刺的是,在总理衙门任上,翁同龢没能保住自己的英名。当德国强占胶州湾、逼迫清廷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时,翁同龢虽然还想把签字的任务推给别人,但现在他是总理衙门的一把手啊,他不签谁签?光绪帝命令他必须签。条约签完之后,翁同龢痛苦万分:“以山东全省利权形势拱手让之腥膻,负罪千古矣。”这个时候他想的还是自己是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
诚然,李鸿章的个人缺陷也很明显,他缺乏传统士大夫的道德操守,也缺乏近代民族国家的国民素质。此外,他一手打造的淮系军队有着强烈的私家军队的色彩,而这一点恰恰是翁同龢等清流派官员所无法容忍的。但是,李鸿章好歹愿意做这个帝国的“裱糊匠”,为此不惜搭上自己的名节,翁同龢则相差太远。翁同龢可以引经据典、义正词严,但是由于格局和眼界的限制,他面对政治难题时一筹莫展,当社稷出现危难之时,他又太爱惜羽毛,只会推卸责任、龟缩幕后,将自己保护起来。作为一个肱股之臣,他这种没有担当的作为,真的是连“裱糊匠”都比不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