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翁同龢与光绪帝主战动机差异:挑战李鸿章

翁同龢与光绪帝主战动机差异:挑战李鸿章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翁同龢主战的动机与光绪帝完全不一样,光绪帝主战,是为了保家卫国,翁同龢主战,却是想借此机会整一整李鸿章。翁同龢极力主战,李鸿章极力主和,二人闹得不可开交。发动战争的主动权在日本,不在大清,所以翁同龢不应该因为“主战”而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背锅。但是,翁同龢确实是把国家大事当成了自己政治斗争的工具,他在主战时既没有想过北洋海军官兵的身家性命,也没有想过宗庙社稷的安危。

翁同龢与光绪帝主战动机差异:挑战李鸿章

光绪二十年(1894年)9月,黄海海战,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大清败局已定。慈禧太后召见翁同龢,要他去天津李鸿章一起商讨,可否请沙俄出面调停中日战争,并保住朝鲜这个藩属国。

为什么要派翁同龢?因为翁同龢并不是只有同治、光绪两代帝师这一个身份,他还曾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和军机大臣,可以说是大权在握。环顾整个朝廷,只有他能与李鸿章平分秋色,或者说是更胜一筹。

但是翁同龢拒绝接受这个任务,他说:“此事有不可者五,最甚者俄若索偿,将何畀之?且臣于此始未与闻,乞别遣。”慈禧说,那咱就不提联俄的事情了,你去天津问责一下李鸿章为何打败仗吧。翁同龢这才勉强答应去天津,但还是嘟囔着什么“臣为天子近臣,不敢以和局为举世唾骂也”。此时,日本陆军已经占领平壤,辽东岌岌可危。若辽东沦陷,日本下一步很可能会从海陆二路夹击京城。值此国难之时,翁同龢最优先考虑的居然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声名,而不是如何维护国家的生存,实在是令人齿冷。

翁同龢从天津回到北京后,向慈禧详述与李鸿章见面情形,并声称请俄国出面调停的事情“以后由北洋奏办,臣不与闻”。这算是把所有谈和的担子都推到了李鸿章身上,自己落得个一身轻松。

而在此之前,7月底的时候,日本偷袭大清运兵船的消息传到北京,正是翁同龢强烈主战之时。作为老师,他的态度左右了光绪帝决策,促使年轻气盛的光绪帝对日宣战。但是,翁同龢主战的动机与光绪帝完全不一样,光绪帝主战,是为了保家卫国,翁同龢主战,却是想借此机会整一整李鸿章。

翁同龢极力主战,李鸿章极力主和,二人闹得不可开交。翁同龢的门生,同时也是李鸿章部属的王伯恭想调和二人的关系,便去劝翁同龢不要轻易开战,谁知翁同龢笑话书生胆小。二人进行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王伯恭:“临事而惧,古有明训,岂可放胆尝试。且器械阵法,百不如人,似未宜率尔从事。”

翁同龢:“合肥[即李鸿章]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憝,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www.xing528.com)

王伯恭:“知己知彼者,乃可望百战百胜,今确知己不如彼,安可望胜?”

翁同龢:“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地也。”

——《蜷庐随笔

也就是说,翁同龢真正关心的不是国家在这场战争中的存亡,而是要借中日战争检验北洋军力的成色,如果淮系陆军和北洋海军打得不好,那么他正好可以找到借口对其进行整肃,打击李鸿章。

平心而论,当时日本朝野上下已经急不可耐地要发动侵略战争,不管大清这边的决策是止戈还是动武,双方都不可避免要大打一场。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日本在出兵之前就已经做出进攻朝鲜的内阁决议,并提供经费保证。发动战争的主动权在日本,不在大清,所以翁同龢不应该因为“主战”而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背锅。另外,笔者也不认为翁同龢是因为跟李鸿章有私怨才处处掣肘北洋海军。事实上,作为只懂四书五经的传统知识分子,翁同龢主管户部,面对清廷入不敷出的财政情况,他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节流,而不是开源。但是节流又不能节老佛爷修园子的钱,结果就只能在军费上省钱,实际上他停止的不仅是北洋购买洋枪、炮弹、舰船、机器的经费,还有南洋的军费。他跟李鸿章的不和,其实主要原因还是二人政见不同,私怨只是掺杂其中的一小部分。

但是,翁同龢确实是把国家大事当成了自己政治斗争的工具,他在主战时既没有想过北洋海军官兵的身家性命,也没有想过宗庙社稷的安危。一个朝廷肱股之臣却有这样阴暗的心理,试问,清朝的国事怎能不败坏?可以说,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罪魁祸首里,少不了翁同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