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九年(1893年)3月,对于身为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来说,注定是相当难熬的一个月。因为就在这个月的12日,京师大理寺卿徐致祥上书弹劾张之洞的折子,送到了光绪皇帝面前。
在大清,弹劾一名封疆大吏算不得是稀罕事。像都察院这种机构,“为风宪衙门,以整纲肃纪为职。凡政事得失,官方邪正,有关于国计民生之大利害者,皆得言之”。
不管你是多大的官,只要你做的事有害于国计民生,都能被弹劾。
有意思的是,这次站出来弹劾张之洞的人是正三品的大理寺卿,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一名中央高官站出来弹劾一名封疆大吏,一时间朝野震动,张之洞的官宦生涯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徐致祥弹劾张之洞,罪名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怠慢政务,经常不听下属汇报,胡乱安排工作。
二、重用恶吏,任用一些昏庸钻营的官员。
三、滥耗钱财,以修铁路、办铁厂和开矿为名,到处勒捐。(www.xing528.com)
四、架设湖南电报线引起民愤。
对于爱面子的“张香帅”来说,这些指责——有针对他做事风格的,有针对他用人倾向的,也有批评他搞大项目、乱收费的,他可不愿过多披露;而现在,不但包括他旧时好友在内的官员们议论纷纷,就连皇帝本人都直接表达了对他的怀疑与不满。
徐致祥这次敢对张之洞“拍砖”,必定有一定的“舆论基础”。如果说怠慢政务、重用恶吏这两顶帽子是“普适性的”,那么在兴办实业上耗资巨大而收效甚微,就绝对是戳中了张之洞的软肋。朝野上下,张之洞在实业方面不计成本的“屠财”行为,在当时早已经声名远扬了。就连后来的《清史稿》也评价他“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说白了,就是张之洞喜欢搞大项目,但是往往虎头蛇尾,效益不佳。以张之洞创办的最著名的汉阳铁厂为例。该厂自始建至投产共花去资金600余万两白银,按建厂之初的计划,预计年产铁6万吨。张之洞在给李鸿章的信函中就说:“每年可出生铁三万数千吨,以之炼钢,可得三万吨。”然而直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11月停产为止,汉阳铁厂实际只生产出生铁5660吨,熟铁110吨,钢料1400吨,铁拉成钢条板1700吨。除了数量少得可怜,产品的品质在今天也够资格上“3·15”晚会。此外,铁厂运营中选址欠妥、技术长期滞后、管理有缺陷等问题,更是“路透社”都知道。
但你以为搞大项目、多花钱就是大罪过了?
如果只是这样,那就太简单了。张之洞和幕僚交流时,也曾坦言自己办铁厂、架设电报线等是为开风气,而非牟利。说白了,人家是响应国家的号召,走在时代的前列,主动出工出力做试验。创新就要承担风险,张之洞搞大项目,成功了造福国家,失败了权当积累宝贵经验,何罪之有?况且,张之洞说得很明白:我不贪!反正搞工程项目的经费没往自己兜里塞,你尽管弹劾,我不怕!
翻一翻张之洞的履历,他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一直到光绪八年(1882年)才外放担任山西巡抚,很明显,张之洞作为一名笔杆子长期在中央任职,没有地方任职的经验。人家李鸿章当年四十多岁的时候,已经是直隶总督、封疆大吏了,而张之洞四十三岁时,还只有一个翰林院侍讲学士的闲职。张之洞能够混迹官场,说白了就是靠他的理学文化修养,但会写文章的人多了,清朝科举考试录用的官员,哪个不会写文章?作为一个笔杆子出身的官员,张之洞更擅长舞文弄墨、揣摩上意、表态拍胸脯,要他真刀真枪去干事业,未必比他天天骂的李鸿章等洋务派好多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