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鸿章实施的东北控制计划及其影响

李鸿章实施的东北控制计划及其影响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这一计划实现,李鸿章就能将东北地区置于他的控制之下。中央政府的部分官员表示强烈反对,因为把铁路延伸到京畿,虽然有助于快速调军进入京城,但是不要忘了,这些军队大部分是效忠李鸿章的。通过盛宣怀的机构,李鸿章控制了向京师供应物资的主要口岸的商务和收入。可以说,李鸿章通过盛宣怀掌控了朝廷在京畿地区的经济命脉,进一步削弱了朝廷的威权。究其原因,李鸿章所作所为无不是为了维护手中的权力。

李鸿章实施的东北控制计划及其影响

由于很早就见识过西方坚船利炮的厉害,李鸿章曾经语重心长地说:

自秦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天耶?人耶?恶得知其故耶?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复王壬秋山长》

这段话是他立志以洋务运动来拯救国家的真实心理写照。

为此,他积极推动以“自强”为目标的中国近代工业化之路,为此不惜与各种守旧势力展开斗争。例如,同治十年(1871年)末,内阁学士宋晋上书清廷,抨击洋务派官员沈葆桢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糜费太重”,建议立刻裁撤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局及附属学堂。当时李鸿章挺身而出,联合曾国藩、沈葆桢及左宗棠等洋务派封疆大吏为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局辩护。李鸿章上奏皇帝,提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船之费万不可省”,否则“国无兴立,终不得强矣”。最终,他取得了胜利。

但是,李鸿章推动洋务运动,也不是仅仅为了救国救民一个目的。他深知创办新式工业项目有助于扩大自己的地方权力,巩固自己说一不二的地位。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指派唐廷枢策划修建唐胥铁路。修建这条铁路的目的是解决开平煤矿运输困难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限制了煤矿的发展。开平煤矿所产原煤,主要销往天津。唐山距天津约240里[1],原煤从陆路运往芦台,然后改为水路,从大沽口入海到天津,运费高,需时长。如果从唐山至芦台修建铁路,用火车运煤,定能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

到了光绪十四年,李鸿章又建议把唐山—天津铁路西延至京师附近的通州,对朝廷宣称的理由是方便军队和给养的输送,能加强京畿地区的防卫。然而,他的实际打算是日后把唐山铁路伸至山海关。如果这一计划实现,李鸿章就能将东北地区置于他的控制之下。所以他提出建设津通铁路,真实目的也是获取经济收入,来支持铺设山海关方向的延伸部分。

中央政府的部分官员表示强烈反对,因为把铁路延伸到京畿,虽然有助于快速调军进入京城,但是不要忘了,这些军队大部分是效忠李鸿章的。不过,李鸿章最后依然取得了胜利,光绪十七年(1891年)四月,清廷照准,并将建设卢汉铁路的200万两资金拨给了他。

另外,李鸿章在几乎所有的自强项目中都安插了亲信,不管这个亲信是否真的有能力来主持项目。最典型的就是李鸿章任命自己的嫡系、淮系将领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近代海军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军种,指挥军官需经多年的专门训练,而丁汝昌几乎不懂海军,更要命的是,他也没有很强的学习欲望,领兵十五年始终未能认真学习海军业务。他的心思用在了其他地方,比如在刘公岛上起盖铺屋出租,收取租金;甚至“与方伯谦同溺一妓,妓以丁年老貌劣,不及方之壮伟,誓愿嫁方,丁百计经营无能如愿”,闹得鸡飞狗跳。

虽然丁汝昌一百个不胜任,但是他忠于李鸿章,李鸿章放心地把北洋海军交给了他。此时,李鸿章考虑的是牢牢掌控这支亚洲最强大的舰队,作为自己呼风唤雨的政治资本。他在临死前说:“洋人讲势不讲理。”“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事实上,正是他过度的掌控欲望,害了北洋海军。

在经济上,李鸿章任用亲信盛宣怀,控制着轮船招商局、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官督商办企业。光绪十八年(1892年),盛宣怀更被李鸿章任命署理天津海关道,该机构于同治九年(1870年)应李鸿章的要求而设立,负责洋务、防务和关税征收。盛宣怀对李鸿章感恩戴德,立誓效忠,“竭我生之精力,必当助我中堂办成铁矿银行邮政、织布数事,百年之后,或可以姓名附列于中堂传策之后,吾愿足矣”。通过盛宣怀的机构,李鸿章控制了向京师供应物资的主要口岸的商务和收入。可以说,李鸿章通过盛宣怀掌控了朝廷在京畿地区的经济命脉,进一步削弱了朝廷的威权。

反过来,李鸿章也一直对中央政府要自办洋务的计划虚与委蛇。同治四年五月,慈禧命令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开设机器局,要求李鸿章协助为天津方面仿制和购求机器,目的就是建立由满人勋贵直接控制的新式军工企业,打破汉族官僚的垄断,借以扭转朝廷外重内轻的局面。李鸿章看穿了慈禧的真实用心,“隐寓防患固本之意”,故态度敷衍。他先说崇厚是外行,“天津设局制造一事,崇公如何商议?彼太外行,或不甚究心,便可从缓”,又说一时半会儿搞不定,“现拟督饬匠目随时仿制,一面由外购求添补。但器物繁重,非穷年累月不能成就,尚须宽以时日,庶免潦草塞责”。最后拖了很长时间,眼看实在是拖不下去了,才慢慢吞吞地帮助崇厚筹办。

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李鸿章抱怨:

书生坐谈误国,可为浩叹!且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千古变局,庸妄人不知,而秉钧执政亦不知,岂甘视其沈胥耶?(www.xing528.com)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复朱九香学使》

但是从慈禧太后积极筹建天津军火机器总局一事来看,“秉钧执政”并非真的如他所说的那样顽固守旧,不愿“师夷长技”。相反,李鸿章对于中央政府的洋务计划却敷衍塞责。

正是靠着紧握手中的实力,李鸿章才能一直站在风口浪尖,成为大清帝国政坛上的不倒翁

【编者按】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中,李鸿章的争议是最大的。一方面他创立北洋、力推洋务,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极大贡献;另一方面,他任人唯亲、打击异己,为人诟病。究其原因,李鸿章所作所为无不是为了维护手中的权力。若没有大权在握,李鸿章又如何能办洋务、建海军?但是,为了权力,李鸿章又排斥异己,阻止政敌发展洋务,最终自食其果,在权力的争夺中葬送了亲手组建的北洋海军。可见,权力这把双刃剑,在李鸿章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鸿章在晚清官场的权力角逐中,有一个劲敌,那就是上文提到的张之洞。同为中兴名臣、洋务干将,还创立了“南洋”的张之洞,与李鸿章比起来究竟谁的历史功绩更大?下篇文章我们将一览南洋大臣张之洞在晚清官场上的表现。

参考文献

史料:

[清]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

专著:

1. 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2. 梁启超:《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3. 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2004年。

4. [美]费维恺:《中国早期工业化》,虞和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