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帝国的福建特区:月港的历史荣耀

明朝帝国的福建特区:月港的历史荣耀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隆庆时期的开海并非全面放开海禁,而是规定了一个“特区”,在“特区”内进行开放,而被选中的便是月港。月港是什么风水宝地,竟然有幸成为明朝的“特区”,让皇帝和福建巡抚特地选在此处开关?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建官员会不停上书重复开海这一建议,月港会率先成为改革的试验田和“特区”便也理所当然了。原来被官方否认的私人海外贸易,正式取得了合法地位,月港也从被打击控制的刁悍之地变成了真正的中外贸易枢纽。

明朝帝国的福建特区:月港的历史荣耀

隆庆时期的开海并非全面放开海禁,而是规定了一个“特区”,在“特区”内进行开放,而被选中的便是月港。月港是什么风水宝地,竟然有幸成为明朝的“特区”,让皇帝和福建巡抚特地选在此处开关?

说起来,月港不仅不是个风水宝地,还曾是个地瘠民刁的地方。据清代乾隆年间的《海澄县志》记载,此地“地多斥卤,平野可耕者十之二三而已”,实在不是一个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而且,在嘉靖年间的“倭乱”中,有不少“倭寇”便来自漳州。当时东南沿海先后形成的谢老、严山、洪迪珍、张维等著名海寇集团,主要由漳州人组成。王直海寇集团中,也有不少漳州籍骨干。这些还都是次要的缺陷,最主要的问题是,月港作为马上要成为帝国门面的对外开放“特区”,居然连作为一个重要港口所必需的深水港湾都没有,其地每逢船只出海,都必须要数条小船牵引才能成行。

就这么一个既不能彰显帝国雍容气质,又不利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地方,何以成为“天选之子”?实际上,地瘠、无深水港湾等缺点,月港确实都有,但要说它民贫、不适合开展对外贸易,月港人第一个不服。

月港特定的土壤环境使传统的自然经济在这里难以为继,故而月港人便早早认清现实、放弃幻想,“视波涛为阡陌,倚帆樯为耒耜”,选择下海去谋求一条生路。早在海禁政策还十分严格时,月港人便凭借偏僻的地理位置躲过朝廷的管理,以走私作为主要的谋生之道,发展成为著名的走私贸易港。

此外,朝贡贸易体系的衰落也为月港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正德以来,明廷便开始对朝贡方物进行一种类似于进口税的“抽分”,这种抽分往往达到20%,使越来越多的番商为了逃避这笔税收,选择在海沧、月港、双屿等地沿海的私人小港偷偷与沿岸居民进行民间贸易。(www.xing528.com)

在内外两种因素的交杂下,月港的海外贸易发展越发迅速。到成化、弘治之际,此地的外贸走私活动已初具规模。《海澄县志》形容此地“风回帆转,宝贿填舟,家家赛神,钟鼓响答,东北巨贾,竞骛争驰”,俨然有苏杭之类大都会的繁盛景象。

到了嘉靖年间,月港更是作为地区性的重要港口被推上了中外民间贸易汇集地的发展高峰。《嘉靖东南平倭通录》中曾写道,当时进行海外走私活动,浙江人皆从宁波定海出海,而福建人则都从漳州月港出海,足见月港在福建地区性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闷声容易发大财,但月港这样快的发展速度,就算想闷声发财,朝廷也是不会允许的。成化年间,朝廷便将浯屿(月港附近的海岛)水寨向厦门内迁,希望可以外控大小岨屿,内绝海门、月港之“奸”,却导致海门、月港等内港的船只更易躲避官府水兵的阻截,向外贸易。从正德年间开始,聚集在月港的倭寇和海商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在海沧设置安边馆;嘉靖三十年,又建靖海馆以镇压走私活动;嘉靖四十二年,改靖海馆为海防馆,下令招抚海商倭寇。但可想而知的是,随着海防机构不断升级和海防力量逐渐增强,月港的走私以及海盗和倭寇的活动非但没有丝毫减弱,反而日益猖獗。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建官员会不停上书重复开海这一建议,月港会率先成为改革的试验田和“特区”便也理所当然了。

借着开放的东风,月港的发展也走上了快车道。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在月港原来的基础上,各取龙溪、漳浦二县部分土地置海澄县。原来被官方否认的私人海外贸易,正式取得了合法地位,月港也从被打击控制的刁悍之地变成了真正的中外贸易枢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