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苗法的实施动摇中央帝国,导致亡国

青苗法的实施动摇中央帝国,导致亡国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纸黑字的数据表明,青苗法的实施,已经严重动摇了国本。前面提到的郑侠本是王安石的学生,他在目睹青苗法给民间带来的危害后,曾给王安石提过“保留意见”,但是王安石没有回复他。于是,宋神宗在没有与王安石商量的情况下就暂罢青苗、募役、方田均税、保甲等法令,这让王安石非常失望。而为了变法,北宋朝堂之上出现了激烈的党争,终至亡国。

青苗法的实施动摇中央帝国,导致亡国

王安石是一个能说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人,他身上具有革命家那种睥睨一切、傲视四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气质。这样的王安石,与当时朝廷上那些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大臣们比起来,简直就是另一个次元的存在。正是因为王安石这种立志改变现状的魄力和不顾一切的决心,让同样热血沸腾的宋神宗对他相见恨晚。但是,这种性格用在革命上还好,若要用在改革上,就很不适宜。革命需要激进,需要霹雳手段,但是改革需要渐进,需要春风化雨,步步为营,慢慢推进。司马光曾对宋神宗说:“必须陛下与两府大臣及三司官吏,深思救弊之术,磨以岁月,庶几有效,非愚臣一朝一夕所能裁减。”然而,王安石显然是等不了慢慢推进的,他需要的是一步到位、立竿见影的效果。

王安石将青苗法在地方上推行的效果作为考核官员的依据,但是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他也只能根据青苗钱发放了多少、收回了多少以及赚了多少利钱之类的数字来判断青苗法的推行效果。他向下级官员下达贷款指标,全然忘了这与他自己制定的百姓“愿取则与之,不愿不强也”的原则相冲突。

在这种将青苗法推行情况列入官员考核的思想指导下,纸面数据漂亮,王安石则认为该官员积极推行新法,给予提拔和重用;纸面数据难看,王安石则认为该官员消极推行新法,给予降级或罢黜。如此一来,地方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为了登上更高的阶梯,必然会刻意迎合王安石。于是,形式主义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并且愈演愈烈。

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很多地方官员只能强迫农民兄弟贷款。如果农民兄弟说咱今年收成好,不需要贷款,那么官员们就“诱以便利,督以威刑”。除此之外,有些地方还强迫富人为穷人做担保。一旦穷人无力归还贷款,那么富人的财产就将被地方官府剥夺,这想想都可怕。韩琦反对王安石变法时说:

故自敕下以来,一路州县上下惶惑,皆谓若不抑散,上户不愿请领,只据近下等第与无业客户愿请者支俵,则实难催纳,将来必有行刑督索及勒干系书手、典押、耆户长同保人等均赔之患。

——《忠献韩魏王家传》卷八《乞罢河北四路安抚使》

人家韩琦还真不是信口雌黄,而是实话实说。尽管王安石还规定青苗法的利息只能是二分,但是地方官为了保证贷款本利的回收,让上交给朝廷的账面数据好看,私自提高了贷款利率。有的地方贷款利率甚至超过了民间机构的高利贷,可谓是丧心病狂。

为了收到足够多的本利,地方官员对无力还贷的借贷者“行刑督索”,“或举县追呼,或排门抄札”,“往往鞭挞取足,民至伐桑为薪以易钱”,所作所为跟敲寡妇门、挖绝户坟差不多一样缺德。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至七年三月,天大旱,一时间民不聊生:“东北流民,每风沙霾曀,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并城民买麻糁麦麸,合米为糜,或茹木实草根。”在这种情况下,流民们还要“身被锁械,而负瓦楬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

全国各地官府齐心协力的结果,就是国库充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散发的青苗钱为11037772贯石匹两[2],回收13965459贯石匹两,利息钱为2927687贯石匹两。国家财政赤字的问题是解决了,可是漂亮的账面数据背后,是全国的富人们变成了穷人,穷人们变成了卖身还债的人——估计下一步就会变成水泊梁山的人。

这种不正常的放贷、收贷模式,虽然能在地方官员的集体操作下,获得国库充盈的良好效果,但是这种效果必然无法持久。青苗法虽然在元丰六年取得“大丰收”,但在之前的元丰三、四两年间,出现了贷多收少或贷、收都下降的情况,元丰四年贷款甚至出现亏损,高达1986515贯石匹两。白纸黑字的数据表明,青苗法的实施,已经严重动摇了国本。

前面提到的郑侠本是王安石的学生,他在目睹青苗法给民间带来的危害后,曾给王安石提过“保留意见”,但是王安石没有回复他。于是,郑侠就写了一首讽刺诗:

何处难缄口,熙宁政失中。

四方三面战,十室九家空。

见佞眸如水,闻忠耳似聋。

君门深万叠,安得此言通。

——《和荆公何处难忘酒诗》

然而雄心勃勃的王安石,此时已经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包括宋神宗。对王安石的这种性格,司马光曾做过一个公允的评价:“介甫无他,但执拗耳!赠恤之典宜厚。”

此时,如果宋神宗再不令行禁止,那么大宋的江山用不着等到金兵打过来就得垮掉。于是,宋神宗在没有与王安石商量的情况下就暂罢青苗、募役、方田均税、保甲等法令,这让王安石非常失望。他向神宗慨叹道:“天下事如煮羮,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羮何由有熟时也?”

有宋一代,想把汤煮熟确实不容易。在王安石之前就有过范仲淹政治改革,结果一样是煮不熟的汤。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方案解决不了“三冗”的体制问题,王安石的经济改革方案解决不了国库的亏空问题,北宋朝廷虽然还有变法革新的动力,却没有了变法革新的空间。无论是国防上的虚弱,还是民生上的困顿,北宋朝廷都已经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矛盾愈演愈烈。宋神宗和王安石去世后没多久,就发生了靖康之难,正所谓“宋人议论未定,[金人]兵已渡河”。从熙宁变法到北宋亡国,前前后后也不过五六十年光景。

即便是宋神宗这样的明君和王安石这样的能臣,也无法阻止宋朝走向衰落,这一切真的是历史的悲哀。(www.xing528.com)

最后以王安石的一句诗作结吧: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明妃曲二首》

【编者按】

王安石作为一名改革家,他敢于向制度挑战的勇气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值得我们敬仰;但是他在变法过程中操之过急的手段给后人留下了深刻教训。最终,受时代和制度的限制,王安石的变法还是失败了。而为了变法,北宋朝堂之上出现了激烈的党争,终至亡国。

人们经常把王安石的变法与张居正的改革进行对比,以总结前者失败、后者成功的原因。同样是变革经济制度,为何张居正的改革就能成功?要了解张居正改革成功的原因,就必须了解之前明代的一场改革,这场改革名气不大、范围有限,却至关重要——因为它为张居正的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而这也是张居正改革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那么,这场为人所忽视的改革究竟是什么?下篇将见分晓。

参考文献

史料:

1.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 [宋]王岩叟:《忠献韩魏王家传》。

3. [元]脱脱等撰:《宋史》。

专著:

1. 邓广铭:《王安石》,香港三联书店,1953年。

2. 樊树志:《国史概要》,香港三联书店,2006年。

3. 梁启超:《王安石传》,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

4. 漆侠:《王安石变法》,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论文

1. 傅允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王安石青苗法与免役法再评价》,《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2. 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