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安石改革北宋兵制:历史荣耀与悲剧命运

王安石改革北宋兵制:历史荣耀与悲剧命运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安石不怕得罪人,规定四十五岁以上体弱者和五十岁以上者一律裁掉。为此,王安石对军队的编制进行了整顿,核心就是定编定岗。熟读经典的王安石从古代寻找“制度资源”,他希望利用保甲法来建立军民合一的体系。但我们实在不宜夸大王安石在裁减军队方面的成效。王安石本着富国强兵的目的,对北宋兵制进行的改革,只是他对北宋制度挑战的冰山一角,这一点的失败也昭示出其变法的悲剧命运。

王安石改革北宋兵制:历史荣耀与悲剧命运

这样的制度,若再不改革,必会造成危局。

于是,宋神宗时,铁腕宰相王安石极力主张裁减冗兵。在王安石看来,致使国库靡费、战力颓废的宋朝兵制非常不合理。

要搞改革就不能怕得罪人。所谓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就是要表明不怕得罪人的气魄,不管是老百姓、官僚集团、祖宗之法,一切不利于建立朝廷高效理性管理的政策都要被废除。

譬如,按照北宋初年的兵制,凡民应募为兵之后,终生“仰食于官”,老百姓一旦当了兵就算有了一份安逸稳定的工作,久而久之老弱之兵充斥兵营。王安石不怕得罪人,规定四十五岁以上体弱者和五十岁以上者一律裁掉。未裁撤的士兵也要考试,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不用说,那些被裁汰的士兵必然对王安石充满了怨恨。

再者,编制问题也是军队的痼疾之一,历朝历代皆是如此,只要有编制的地方,就难免出现人浮于事、吃空饷的问题。北宋初年,每军每营都有固定编制,其后编制松弛,每营人数多少不一,朝廷只能根据军营里报上来的人数发军饷、发补给,实际上底下到底有多少官兵,需要多少粮马、器械,这是一笔糊涂账。底数不清,编制混乱,就给了许多人浑水摸鱼的机会,大量冒领军饷的现象发生,只有数十人的营可能偷领着数百人的军饷。一打起仗来,朝廷才发现,账面上养着几十万的“大军”,实际可能只有几万人,花冤枉钱、吃哑巴亏,能怪谁呢?为此,王安石对军队的编制进行了整顿,核心就是定编定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下令将中央到地方的军队编制重新厘定一遍,按新的编制要求来定人数、发军饷。

以上两项措施只是在既有军事制度框架下的“合理化调整”,并未有根本性的制度变革,而王安石变法的要义之一,就是希望改变朝廷对于军队的“无限供给”状态,减轻财政压力,这无疑需要更为根本性的变革。

王安石认为财政被军事绑架的原因在于“募兵制”,抬高门槛、裁汰老弱、定编定岗都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举措,一旦进入战时状态,禁军的规模又可能滚雪球式地扩充,而这些负担最终又会落在财政上。

熟读经典的王安石从古代寻找“制度资源”,他希望利用保甲法来建立军民合一的体系。保甲法规定,乡村住户,每五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有两男丁以上的农户,选一人当保丁。保丁平时耕种,闲时接受训练,战时征召入伍。“五五制”的保甲体系在基层能否整齐划一另说,这套制度的精髓其实是将募兵制改为征兵制,进而打破北宋初年设定的“财政养兵”模式,寓兵于农、兵农合一,节省国家的军费。

王安石搞改革颇有“壮士断腕”的魄力,据《文献通考》记载,当时仅陕西马、步军就裁减掉100多营,按照宋代马军一营400人、步兵一营500人的兵制,裁减人数在4万~5万,放大到全国规模,就是一场人数近百万的大裁军了,全国范围内节省的费用应该十分可观。

但我们实在不宜夸大王安石在裁减军队方面的成效。因为历朝历代的“裁军”都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没有安定的社会环境、没有强有力的中央领导,大裁军就容易停留在纸面上,硬推下去则可能引发军事系统的动荡,进而给整个国家的安全带来风险。这些王安石自然心中有数,他所作的《省兵》诗中云:“有客语省兵,省兵非所先……骄惰习已久,归去岂能田?不田亦不桑,衣食犹兵然。省兵岂无时,施置有后前。”

王安石自己就明白,军事改革永远不能把“裁军”作为最迫切的项目来做,这些被体制长期豢养的士兵,本来就是无法自行解决就业问题而被吸收进入军队的,如果强行推给社会来消化吸收,农不农、商不商,就业无着落,生计无保障,岂不成了引发危机的炸药?

不仅如此,北宋高层对于王安石破除“冗兵”的举措也有分歧,在契丹西夏大兵压境的前提下,军事系统的一点点变化,都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裁汰禁军的行为,会不会降低正规军的实力?

王安石如此强调保甲法的作用,难道民兵真的比正规军更值得依靠?“保甲”的民兵一旦遇到征战,朝廷到底要不要出钱来供给军需粮草?会不会在百万正规军之外,又增添了百万非正规军的财政负担?

改革家可以拿江山社稷来冒险,皇帝可不敢。无论宋神宗怎么支持王安石变法,无论后世如何强调君臣一心,当改革触动江山社稷的安稳之时,帝王都不可能毫无保留地支持下去。所以,当王安石希望通过“保甲制”将农民在农闲时集中起来操练军事时,宋神宗担心农民聚集起来引发暴乱,否了;王安石希望使用民兵去替换禁军从事战守时,宋神宗觉得没编制的民兵更难管,否了;王安石希望用民兵来代替部分禁军守卫京城时,宋神宗内心的怒火可想而知:保护皇帝的军队竟然要靠民兵,这是拿帝国的安危开玩笑,堂堂大宋帝国颜面何存?

赵匡胤估计怎么都想不到,自己志得意满的募兵制会成为悬在宋朝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北宋人人喊打的“冗兵”问题根植于宋朝的制度设计逻辑,王安石的种种努力一旦深入下去,就会在根本上违背宋朝政治“强干弱枝”的顶层制度逻辑,而“强干弱枝”是北宋建国时的精英基于唐末五代以来的战乱,基于北宋长期在国防上受到契丹的压力,基于北宋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关系而形成的根本政治制度。任何人要去解决“冗兵”问题,本质上都是在挑战北宋立国的根基,推翻开国以来确立的基本政治逻辑,因此王安石几乎没有任何胜算可言。(www.xing528.com)

谁都知道“冗兵”对于北宋来说是一个大问题,可谁都没有办法去突破更上一层的国家制度逻辑,当所有人发现王安石在军事方面的变法最终导致“强干弱枝”的国本动摇之时,当所有人发现再往前一步可能是康庄大道,更可能是万丈深渊时,两害相权取其轻,不由得停住了跃跃欲试的步伐。

【编者按】

说起宋朝,人们往往会想到一个繁荣、富庶的时代。的确,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朝代,但是其诸多制度的缺陷,让朝廷不能把钱用在正确的地方,以至于宋代虽然经济繁荣却落得“积贫积弱”的下场。王安石本着富国强兵的目的,对北宋兵制进行的改革,只是他对北宋制度挑战的冰山一角,这一点的失败也昭示出其变法的悲剧命运。下篇文章将进一步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和宋朝“积贫积弱”的原因。

参考文献

史料:

1.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

2. [宋]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

专著:

1. 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 刘德成:《中国财税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3. 梁启超:《王安石传》,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5年。

4. 张邦炜:《恍惚斋两宋史随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论文

马玉臣、杨高凡:《“易进难退”的兵制与北宋前期之冗兵》,《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