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弘治帝去世,把这个烂摊子丢给了他的儿子,出了名的“顽童天子”正德帝朱厚照。朱厚照特别热心军事,他看着皇城脚下无能的京军,越看越不顺眼。
不久,事实再次证明了京军战斗力低下。正德五年(1510年),刘六、刘七农民起义在河北爆发,规模迅速壮大,在河北、河南、山东一带都有活动,直逼京师。为了平乱,明廷多次派京军出战,没想到京军一触即溃,屡战屡败,指挥张英等人被杀。最后,明廷不得不从宣府、大同、辽东等边防前线调来久经沙场的边军,才扑灭了这场起义。
刘六、刘七逃亡过程中,在真定碰上了伏羌伯毛锐率领的京军,没想到一万多人的京军竟然连这支败军都打不过,全赖许泰率领的边军出手,才救了毛锐一命。
京军磨了半天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边军一来就搞定了,二者战斗力形成鲜明对比,让正德帝印象深刻。于是,他一拍脑袋,想出了主意:京军与边军对调操练,参与调换的将士,每人赏银一两。正德帝的思路很直接:京军的战斗力差,是因为练得少,那就把京军送到边关去,在边关实战演练,等练好了再回来;再把一部分战斗力较强的边军调到京城,让孱弱的京军见识见识,仗该怎么打。这等于是把刘六、刘七起义那会儿临时应变的措施,改成了常态。
当然,对于这种完全将“祖宗成法”置之不理的行为,正德帝一开始心里也有点儿发怵。他担心内阁老臣们不答应,就先让太监去探探内阁的口风,结果首辅李东阳坚决反对,并上疏皇帝,一口气列出了十条反对理由。
李东阳明白,正德帝向来标新立异,跟他掰扯祖宗成法是没用的。所以在奏疏中,他并未纠缠于“旧制”,而是从可执行性方面,指出了对调操练的种种问题。他认为,以边军的人数,防御蒙古本来就捉襟见肘,如果再抽调大量边军进京,会使边防守备空虚,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另一方面,京军长途出动,有扰民之嫌。最要紧的是,这样距离远、规模大的换防,靡费军饷,加重了财政负担,明朝未必能付得起这么大一笔开支。
这几个理由,讲得条分缕析,头头是道。但朱厚照可不是一般的皇帝,只要他想做,你怎么反对都无济于事。为了通过这项旨意,朱厚照先是派太监去和李东阳辩论,理所当然地被饱读诗书的李东阳一一驳倒。如此“往返再日”,打了好几天的拉锯战。最后,眼见李东阳没有答应的意思,朱厚照使出了绝招——坐乾清宫门口!
堂堂一国之君,竟一屁股坐在乾清宫的门口,跟李东阳耗上了。他让小太监带去口信,非要李东阳当天晚上拟好旨意不可。但即使皇帝做到这个份儿上,李东阳依然不为所动,绝不松口。眼见李东阳软硬不吃,朱厚照也就不再给他机会了。几个月后,李东阳半是被迫、半是自愿地致仕退休,回家休养,而朱厚照则绕过不听话的内阁,通过“内旨”,直接下达了调换京军、边军的命令。
正如李东阳所料,事情的发展并不顺利。换防开始后,辽东、宣府、大同、延绥这四大重镇的边军来到京城,号称“外四家”,规模高达数万人。因为是“奉旨轮换”,他们在京城作威作福,有恃无恐,把京城搞得乌烟瘴气。而京军的人马到了边关,天高皇帝远,更加没人管,战斗力也没怎么进步。原本的一箭双雕之计,却两头都没落到好。
不仅如此,对调操练还给京城带来了另一个不稳定因素——正德朝官员们最头疼的“佞幸”问题越发严重了。之前,朝官们好不容易诛杀了大太监刘瑾,震慑了其他宦官,可边军一进京,又给正德帝带来了新的“佞幸”。边军将领江彬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宠臣,他骄横不法,贪污受贿,把京城搞得乌烟瘴气,甚至忽悠皇帝,要他把关中的田地改成牧场,用于养马,幸好杨廷和等大臣据理力争,此事才没有办成。
李东阳的担忧是对的,再好的想法,也需要严谨的制度设计和执行,而正德帝及其亲信,是没有能力把这么大规模的事情办好的。管理不善,反而给某些人提供了新的从中牟利的空间。
可是,“变”未必好,“不变”却必然更糟。京军战斗力差,是动摇明朝基石的大问题,如果再不解决,只会贻害更深。而以李东阳为代表的大臣们,虽看出了对调操练的弊病,却并没有提出更切合实际的方针,又如何能指望正德帝回心转意呢?
这就是明朝最大的问题:人人都知道体制有问题,需要改革,但是当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韪下决心改变体制时,朝臣却不配合,就算有好的政策,落到下面也会荒腔走板,变成一些利益集团牟利的工具。于是越改越乱,越改越麻烦,人人心中咒骂体制不行,却没有人敢打破僵局。就连李东阳这样的内阁首辅,虽学富五车,却也提不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只能消极地反对皇帝的改革措施。
这么玩儿,迟早得玩儿完。(www.xing528.com)
随着正德帝去世,对调操练也没了下文,京军的战斗力并没有实际改善,而吃空饷、虚报人数的现象越发严重。正德帝的继任者嘉靖帝,为了“革除正德弊政”,将进京的边军尽数遣返九边,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罢了:虽然边军不能继续在京城作威作福,可京军孱弱这一根本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三十年后,随着边防形势日趋严峻,嘉靖朝爆发了庚戌之变,俺答从古北口长驱直入,驻军通州,包围京师。十几天中,京军从头到尾不敢出战,眼睁睁看着俺答在京城周围大肆掳掠后扬长而去。嘉靖帝曾经致力于扫除正德帝留下的“弊政”,如今也不得不重新恢复正德帝的安排,顶着沉重的财政负担,让边军进京入卫。终明一朝,京军的战斗力再无起色,终于使明朝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编者按】
正德帝在史书中“恶名”颇多,边军为乱京师,边将江彬更是借此进入帝国权力中枢,兴风作浪,让二人在历史上留下了“昏君奸佞”的名声。但正如文中所述,大明帝国体制积弊严重,以至于改革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滋生新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场改革失败、滋生乱象的责任,不能由正德帝一人承担——以李东阳为首的官僚也难辞其咎。即使正德帝以自己手中的帝王权力罢免李东阳,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场君臣矛盾、争夺权力的背后,是一个王朝的没落和失败。
同样是军事战略的决策,康熙帝的手段就明显要高于正德帝。在下一篇文章里,我们能看出一个英明成熟的帝王是如何制定国策、驾驭朝臣的。
参考文献:
史料:
1. 《明实录》。
2. [明]李东阳:《李东阳集》,岳麓书社,1985年。
3. [清]禇人获:《坚瓠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论文:
1. 刘志刚:《明正嘉年间边军内调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2. 王宝全:《明代前中期京军役占问题研究》,黑龙江大学,201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