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京军:衰弱的困境与役占问题

明朝京军:衰弱的困境与役占问题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曾经的京军,可以说是整个明朝最精锐、最骁勇的部队,当年明成祖朱棣屡次北征,率领的可都是京军人马。但自宣德朝之后,京军的战斗力便日益衰弱,不复当年之勇。到弘治年间,承平日久,没有战争的锤炼,京军已相当孱弱,无论兵士还是将领,都弥漫着颓靡之气。这就是困扰明朝京军百余年的“役占”问题。光靠边军抵御蒙古,自然是不够的,必须得有京军的配合,然而京军一直烂泥扶不上墙。

明朝京军:衰弱的困境与役占问题

顾名思义,京军就是京城的军队,边军就是驻扎于明朝北部九边,如宣府、大同等地的军队,二者向来各安其位。上一次让边军进京,已经是近一百年前永乐年间的事了;而让边军和京军定期换防,在明朝更是前所未有。后来有人评价说:“祖宗时,只有调士兵赴各省杀贼之例,未有调边兵入内地者。”换言之,正德帝这么干,完全是不把祖宗的规矩放在眼里。

朱厚照为啥要大费周章地推动这一举措?主要还是因为正德朝京军的战斗力实在太差了。

曾经的京军,可以说是整个明朝最精锐、最骁勇的部队,当年明成祖朱棣屡次北征,率领的可都是京军人马。但自宣德朝之后,京军的战斗力便日益衰弱,不复当年之勇。后来土木堡之变,正统帝朱祁镇御驾亲征,兵败被俘,从征的京军几乎全军覆没,经此一役,之后重新建立起来的京军,虽然架子依然在,但早已没有当年的精气神。

弘治年间,承平日久,没有战争的锤炼,京军已相当孱弱,无论兵士还是将领,都弥漫着颓靡之气。弘治十三年(1500年),弘治帝满怀期待地派遣平江伯陈锐操练京军兵马,主动出击,抵御蒙古侵袭。陈锐是将门之后,世袭伯爵之位,而他的对手火筛,则是小王子得力干将。陈锐听说火筛“赤面颀伟,骁勇善战”,畏惧不前,不敢承担重任。临行之时,弘治帝举行仪式,亲自赐给他军印,他竟当着皇帝的面跌了一跤,把军印直接摔在地上,让弘治帝很是尴尬。不敢上也得上,陈锐并非将才,赶鸭子上架,自然干不好。刚开始他不敢主动出击,龟缩不出,还忽悠弘治帝,说这叫作“坚壁清野”。时间长了,弘治帝渐渐失望,眼见并无成效,只得把他撤了回来,陈锐也就成了京城的笑柄。

对于这种局面,弘治帝自己也很焦虑,弘治十七年的一次召对中,他问李东阳和刘大夏:为什么当年老祖宗朱棣能够亲率京军北征蒙古,现在却不行了呢?关起门来聊天,也不怕丢人,刘大夏便说了大实话:

太宗[即成祖]之时何时也?有粮有草,有兵有马,又有好将官,所以得利。今粮草缺乏,军马疲弊,将官鲜得其人,军士玩于法令……

——《李东阳集·续集·文遗补·燕对录》(www.xing528.com)

想当年永乐朝,粮草充足,兵强马壮,将领能征善战,现在却什么都没有……总之一句话:皇上,时代变了。

其实,更直接的话,刘大夏和李东阳没敢说:京军战斗力之下降,不能只怪时代变了、祖宗们没留下好东西,弘治帝自己也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弘治六年(1493年),京城里有几场大工程要忙,首先是去年弘治帝的妹妹仙游公主去世,她的坟还没修好,紧接着是修弘治帝的老丈人,也就是张皇后亲爹的坟,再加上玄武门以及护城河的修缮,这么多事,人手不足,弘治帝便下令,让京营的官军去干活。兵部尚书马文升觉得不妥,极力反对,弘治帝不仅不听,还命令这几项工程都要加快进度,早日完成。

之后,弘治帝屡次从京军中调拨人马,修宫殿、盖房子,每次都是万余人应役,搞得京军疲于奔命。兵部尚书马文升再次上疏,说如今“民困于征求,军困于工役”,工程方面的事应该停一停了。那么皇帝什么反应呢?“嘉纳之”,意思就是:你讲的很有道理,但下次再说吧。

这就是困扰明朝京军百余年的“役占”问题。搞点儿军事工程建设,还属于军队的分内之事,可是弘治朝连京师的城隍庙、东岳庙都要京军负责修葺,这就实在过分了。而且,因为都是重体力活,每次被挑选去盖房子的,都是京军中身强体壮者,也就是京军中相对比较精锐的部队。大明帝国捍卫京城的精锐部队,就这样成了施工大队。如此沉重的劳役负担下,指望本来就久疏战阵的京军一面搞土木建设,一面还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岂不是天方夜谭?

光靠边军抵御蒙古,自然是不够的,必须得有京军的配合,然而京军一直烂泥扶不上墙。所以,弘治十七年(1504年),当蒙古铁骑再次犯边时,弘治帝面对的,就是一个无兵可用的尴尬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