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西域开疆拓土,功绩直追两汉,是历史上少有的扬兵威于西域的王朝之一。但是,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国运也走上了下坡路,无暇在西域耀武扬威、再逞军功了。但是,我们能否因为唐朝经营西域有过几次反复,最终失掉西域,就认为唐朝在西域的经营失败了呢?
事实上,总体来看,唐朝前期在西域的统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唐朝退出西域主要是战略性撤退而非经营失败。西域作为唐朝边陲,族属构成纷乱,多方关系复杂,不在汉人传统农耕文明的范畴之内,因此中央只能采用羁縻州府制度进行控制,很难在这里建立与帝国彻底融合的有效统治。吐蕃地处青藏高原,土地贫瘠,对外扩张则是民族发展的必然之计。在唐朝与吐蕃的长期竞争当中,西域是吐蕃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必争之地,而中原地区是唐朝立国之本,是战略上的重中之重;唐朝后期由于内乱没有能力再次经营西域,对此地进行战略放弃也是被迫之举,而非在西域统治竞争中彻底失败。
其次,对西域的经营,降低了唐朝受到西南边患直接威胁的可能性。在唐太宗开始出兵西域、整肃突厥残余势力之前,敦煌一直是国家西部边陲的桥头堡,直到唐军占领高昌国、设立西州之后,西部桥头堡的位置才真正发生改变。垂拱二年(686年),在唐朝弃置安西四镇之后,吐蕃联合突厥侵占了整个西域,军队直抵敦煌;至于安史之乱后,西域失守,更有吐蕃军队趁着唐朝内乱之际东进长安,大唐都会惨遭劫难。可见,如果没有西域作为缓冲,华夏腹地将会更容易地暴露在外族的威胁之下,西域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而唐朝前期成功地遏制了吐蕃东进的势头,也防止了突厥与吐蕃联合形成对大唐更大的威胁,可见,唐朝在西域的统治达到了其设定的战略目的。
事实上,吐蕃管辖西域之后,不得不面对阿拉伯帝国东扩的局面;两大亚洲强权的碰撞是一场耗时长久的竞争。唐朝后期,吐蕃为防范和抵御阿拉伯帝国已经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较少对汉地构成直接威胁了。
再次,大唐通过招抚并统治西域诸国,重现了大汉荣光,提高了唐人的自豪感。唐人对汉朝有着极其强烈的向往之情,试图在西域和东北重新建立大汉王朝的功业。唐人在诗文当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在西域建功立业的想望,这与唐朝科举制重视《史记》《汉书》等汉代史书不无关系。相比汉朝,唐朝在西域的疆土更为广袤,虽然东北版图尚无法覆盖汉朝在朝鲜半岛设置的乐浪郡,但是,国家在西域的接连胜利也已经满足了这种想望,在唐人的头脑中重现了辉煌的大汉荣光。例如,唐代诗人“汉皇重色思倾国”“武皇开边意未已”等著名诗句,都以汉家故事比拟本朝,此类语言表达习惯正是这种心理状态的自然流露。
因此,尽管唐朝随着国势的倾颓退出了西域统治权的争夺战,但唐朝在这个强权时代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不容抹杀,经营西域的功业也不容否定。
大历七年(772年),因河西走廊被吐蕃攻陷,已与中原联系断绝多年的北庭都护府遣使来到长安。唐廷君臣得知孤悬西域的唐军仍在坚守,莫不垂泪,唐代宗为此下诏:
以威以怀,张我右掖,稜振于绝域,烈切于昔贤。微三臣之力,则度隍踰陇,不复汉有矣!
——《喻安西北庭诸将制》
无论如何,唐朝军人在西域乃至更远的中亚地区构建了强大的军事力量,都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几笔之一。正像唐人向往汉朝荣光那样,后人也长久沉浸在唐朝张扬的凛凛威风的想望之中。
【编者按】(www.xing528.com)
安史之乱彻底打破了大唐帝国的盛世,对此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大唐帝国荣光不再,内部藩镇林立,为了维护统治,唐廷只得专注国内,再无力开疆拓土,稳固边陲;另一方面,一些曾经臣服于中原的草原民族,开始慢慢发展起来,成为日后中原王朝的劲敌。让我们先来看看,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该何去何从。
参考文献:
史料:
1. [宋]李昉:《文苑英华》。
2. [清]董诰等辑:《全唐文》。
专著:
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论文:
1. 荣新江、文欣:《“西域”概念的变化与唐朝“边境”的西移——兼谈安西都护府在唐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