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第一帝国灭亡之后三百多年,中原迎来了隋唐第二帝国,在此之间,中原大地已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动乱。国家刚刚重新统一,中原民族处于百废待兴、养精蓄锐的关键时刻。然而,隋唐两朝的统治者都迫不及待地发动对高丽的大战,其中的原因当然不简单。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对左右大臣讲:
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东夷传·高丽》
唐太宗说的“天下大定”,既是指国内统一,也是指北方草原民族的没落。自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之后,对中原王朝构成主要威胁的北方势力已被分割瓦解,自秦汉以来的草原民族侵扰中原的问题,此时已不再发生,北方少数民族已被中华文化同化。唯有东北地区还保有特色文化,在此地区建立牢固统治的国家,成为此时中原王朝边境最主要的威胁。至此注定了高丽逃不掉的悲剧命运。
尽管高丽一再俯首称臣,但是对于中原王朝的统治者而言,它的存在就是一种威胁。这不取决于高丽是否有进犯中原的意志,而取决于它的自身实力是否对后者构成威胁。当时的高丽在东北已经成为第一强国,如果放任不管,假以时日,它定有实力窥伺中原。
更何况,高丽在朝鲜半岛上的一系列小动作表明,它绝非一个安分守己的国家。武德九年(626年),高丽阻塞百济、新罗前往唐朝朝贡的道路,三国间互相侵扰。贞观十五年(641年),半岛局势大变,百济国王更迭,挑起与新罗的战争,后与高丽结盟,破坏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均势政策。贞观十六年,高丽强硬派渊盖苏文杀荣留王,另立新主,无视唐朝的宗主国地位。这一切虽然没有侵犯唐朝的边境,却让唐朝看到了高丽蠢蠢欲动的小心思。唐朝的确担心自己构建的世界体系遭到挑战,但更担心的是这个区域强国的野心。
另外,虽然在隋炀帝时期,北方突厥民族已经分为东西两部,不成什么气候,但是突厥跟匈奴一样都是骁勇善战的马背民族,隋唐两朝统治者都担心东突厥会与高丽联合起来。论单打独斗,隋唐帝国不怕任何一个,但是如果两个小弟沆瀣一气,那么大哥恐怕也招架不住,毕竟双拳难敌四手。
所以,唐太宗为了杜绝“丧乱方始”,必须先发制人,对高丽进行毁灭性打击。这不是因为唐太宗好大喜功,也不是因为唐太宗喜好侵略,而是历史传承下来的强烈的不安全感,让唐朝统治者必须消除一切可能的边境威胁。
事实也证明,高丽这个国家的确有窥伺中原的军事潜力,这可以从它屡次击退隋朝大军看出来。隋朝在平陈的时候只动用了50余万的兵力,而面对远比陈国弱小的高丽,却先后共计出兵200余万。唐太宗对高丽的多次征伐中虽然有一些取得了胜利,也占领了一些城池和土地,但是高丽政权依然苦苦支撑,拒不投降,可见这个民族的彪悍和韧劲。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依照太宗遗愿,攻打高丽的计划被取消。不过,一向暗弱的唐高宗继位后,竟然也视高丽为自身的威胁,必须要除之而后快;而此时高丽爆发内乱,乾封元年(666年),掌权的渊男生、渊男建、渊男产三兄弟(渊盖苏文之子)受人挑拨相互猜疑,大哥离开平壤城视察,有人进谗言离间,对两个弟弟说:“哥哥十分厌恶你们逼迫他,计划铲除你们。”但是,弟弟们并不相信。又有人对哥哥说:“两个弟弟打算把你驱逐出去。”于是,哥哥派间谍前往平壤探听消息,弟弟捕获该名间谍,立即假传国王高藏王诏令,哥哥心生畏惧,不敢回到平壤,没办法只能请求唐朝出兵平叛,这给唐朝提供了可乘之机。唐高宗借此机会,以李 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丽。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各路唐军推进至鸭绿江畔,高丽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九月十二日,高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擒高藏王及渊男建,高丽亡国。
谁都想不到,这块硬骨头,隋炀帝、唐太宗两代雄主都没有啃下,却被后世眼里软弱无能的唐高宗李治啃了下来,这真是历史的奇妙之处。(www.xing528.com)
【编者按】
为了推进中原王朝的霸业,唐太宗甚至冒着隋炀帝亡国之失的风险,征伐高丽。不过这一次,大唐帝国大获全胜。北定突厥、东平高丽,盛唐就如当年灭卫满朝鲜、出击匈奴的强汉一样,成为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巅峰时代的象征。
如同汉帝国一样,唐帝国接下来将目光锁定在了西域。不同的是,这次大唐帝国经略西域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个以往中原王朝没有面对过的对手,它对唐朝经略西域的霸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唐朝在西域的霸业究竟能否成功?请看下篇。
参考文献:
史料:
专著:
1. 韩昇:《东亚世界形成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朱立熙:《韩国史——悲剧的循环与宿命》,台北:三民书局,2003年。
3. 杨雨蕾、魏志江、蔡健:《韩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