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出祁山》:三国演义中的纶巾羽扇、道袍鹤氅

《六出祁山》:三国演义中的纶巾羽扇、道袍鹤氅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与正史相比,《三国演义》的“六出祁山”更为人津津乐道,但故事本身混乱与不协调确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弱点。不过对于热衷“加戏”的《三国演义》来说,区区一个“空城计”尚属牛刀小试。尽管有如此多的缺憾,但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尤其像“空城计”“火熄上方谷”这些经典桥段,早已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囿于时代和思想的局限,《三国演义》中的许多错误在所难免。

《六出祁山》:三国演义中的纶巾羽扇、道袍鹤氅

相比于上述《三国志》等史书中的记载,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的故事就流行得多了,从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到第一百零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用了足足十四回来讲诸葛亮的“六出祁山”,篇幅已足够长。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对这段历史少不了各种添油加醋地虚构与改编,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些改编中自然有杰出的文学创作,却也有不足甚至拙劣之处。尽管与正史相比,《三国演义》的“六出祁山”更为人津津乐道,但故事本身混乱与不协调确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弱点。

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作战路线图

《三国演义》首先便“不辞辛劳”地把这六场仗该怎么打重新规划了一番。譬如,诸葛亮一出祁山,当时分明驻屯于宛的司马懿,却神奇地“空降”在了陇右战场,还与诸葛亮在西城合演了一出“空城计”,“空城计”的子虚乌有是个已经被谈过很多次的话题,这里便不再赘述。不过对于热衷“加戏”的《三国演义》来说,区区一个“空城计”尚属牛刀小试。

到诸葛亮攻陈仓时,《三国演义》自然不希望丞相打了二十天不克而悻悻撤兵,一定要有战果,于是诸葛亮“运筹帷幄”,由新降蜀汉的姜维巧施诈降计,让魏国大将费曜替曹真“领了便当”,这之后蜀军还火烧了曹真的大寨。然而问题是,根据正史记载,费曜明明活得好好的,几年之后诸葛亮攻打上邽时还会再遇见他。

在《三国演义》里,就不存在“智商爆表”的诸葛亮拿不下的城池,于是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变成了一场乘着郝昭病重发起的“陈仓复仇战”,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在千辛万苦夺取陈仓后并没有一鼓作气东下长安,反而匪夷所思地调头往南走,向祁山方向攻打武都、阴平去了。正像之前提到的,在真实历史中,诸葛亮回军南返,并派陈式取武都、阴平正是由于攻陈仓不克的结果,可见《三国演义》把这些军事据点的地理位置完全搞混了。

《三国演义》涌现出这么多摸不着头脑的“胜仗”,与全书“尊刘抑曹”的主题思想是脱不开干系的,因为蜀汉与曹魏间的对立被描绘成了一场“正邪之争”,尽管街亭失利与饮恨五丈原的事实无法改变,但除此之外,诸葛丞相的胜仗理应多多益善。

除了给诸葛亮增添战绩,《三国演义》在人物刻画上也开足了脑筋,着力去表现诸葛亮“无所不能”的形象。第九十三回,他在两军阵前骂死了王朗;第一百回,他又如法炮制,修书一封气死了曹真;第一百零一回,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上邽对战时,甚至亲自开始“作法”:

孔明见魏兵赶来,便教回车,遥望蜀营缓缓而行。魏兵皆骤马追赶,但见阴风习习,冷雾漫漫。尽力赶了一程,追之不上。各人大惊,都勒住马言:“奇怪!我等急急赶了三十里,只见在前,追之不上。如之奈何?”……后面司马懿自引一军到,传令曰:“孔明善会八门遁甲,能驱六丁六甲之神。此乃六甲天书内‘缩地’之法也。众军不可追之。”

足见《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简直掌握了超能力,至第一百零三回,他又试图自行“续命”:(www.xing528.com)

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

上述神化诸葛亮的桥段,不仅没有达成拔高形象的目的,反而令其显得怪异而滑稽,鲁迅先生“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批评是恰如其分的。

在将诸葛亮神化的同时,《三国演义》中那些代表着“邪恶势力”的人物却遭到不同程度的丑化,以至于和历史上的本来面目大相径庭。譬如,曹真被塑造成一个庸懦无能,离开司马懿就不知道如何打仗的人物,实际上历史上的曹真在对抗诸葛亮的过程中,表现可圈可点,至于其最后的病逝,与伐蜀染病有关,而与被诸葛亮气死没有一点儿关系。

最不被《三国演义》善待的人要数魏延。在书中魏延被描绘成一个“脑有反骨”的恶棍,甚至最后诸葛亮“续命”失败也与魏延进帐时带来的脚风扑灭了长明灯有关。为了显示诸葛亮对这个“反贼”早已“洞烛其奸”,《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时不时就要和下属表态,说他留着魏延不杀,只是“惜其勇而用之”,以后会处理的,这简直是要让蜀军上下都知道他们的统军大将是个反贼,思路可谓十分清奇。

事实上,魏延是当时蜀汉屈指可数的将才,他在刘备汉中的时候便已崭露头角,此后更是长期负责汉中防务,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的多次军事行动也必须仰赖魏延完成,尤其是第四次北伐,更是让魏延作为先锋,出击羌中地区,开辟“敌后战场”。的确,二人在攻魏的战略规划上有分歧,魏延也时常抱怨自己的“子午谷奇谋”没有被采纳,但这不能够被视为“敌我矛盾”。至于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不遵调度、兵败被杀,与他和杨仪间的个人恩怨有关,无法作为其“脑有反骨”的证明,这也是已经得到历史学家澄清的。

由于《三国演义》在情节设计和人物刻画上缺乏章法,诸葛亮在六出祁山过程里的计谋运用也暴露出很多逻辑硬伤。

举例来说,第九十一回,诸葛亮在一出祁山之前即料定此时总督雍凉兵马的司马懿会对其北伐构成重大阻碍,于是诸葛亮施反间计,令明帝怀疑司马懿要谋反,削其兵权,调其赴宛屯守。可是根据此后的情节发展,司马懿不仅攻新城,诛孟达,还星夜驰援陇右,迫使诸葛亮动用“空城计”,其对蜀军的妨害没有丝毫减损,可以说诸葛亮的反间计没有起到任何效果。

根据正史记载,司马懿在曹真病重之前根本未统率雍凉兵马,而他在诛孟达后也压根儿不曾到过陇右,所以严格说来这场“反间计”是无的放矢的。《三国演义》既想要显示诸葛亮“未卜先知”的能力,又不能让司马懿在“空城计”的故事中缺席,直接导致了“反间计”故事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类似的问题在《三国演义》的其他回目里还有许多。

尽管有如此多的缺憾,但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尤其像“空城计”“火熄上方谷”这些经典桥段,早已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囿于时代和思想的局限,《三国演义》中的许多错误在所难免。对这部文学巨著的批评,自然不是要苛责古人,而是想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对《三国演义》中什么是实、什么是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如果非要一口咬定诸葛亮北伐就是按照《三国演义》里那样打法,未免就有些憨直可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