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刘备发起东征绝不仅仅是被动地以攻代守,在此基础上,他还有主动的战略目标——夺回荆州。要不是后来猛然来了一个陆逊(本名陆议),刘备对这个目标还是有必胜的把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兵力优势。蜀汉的兵力:
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这里的“支党”指的是刘备的先遣部队,有四万人,再加上刘备亲自统领的主力和黄权在北部防范魏国的军队,总兵力可达八万。而且,用诸葛亮的话来说,这些军队都是四方之精锐,战斗力极强。
再看东吴的兵力:
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
陆逊能统领的军队大概是五万。
所以,刘备正面兵力既多于陆逊,掌军的经验和威信又远胜于陆逊(吴军中很多老将如韩当、周泰等一开始并不听服陆逊号令),只要不犯低级错误,开局的优势非常大——蜀军一开始势如破竹就是明证。
第二,魏国的“合作”。除了在军事实力上占据优势,更重要的是,刘备还有来自长江北面的“帮手”——魏国。(www.xing528.com)
尽管曹丕斩了刘备派来吊唁曹操的信使,断绝了蜀、魏直接合作的可能性:
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
——《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注引《魏书》
尽管曹丕答应了孙权的请降,没有第一时间向东吴发兵,但这些都只是暂时的:
自魏文帝践阼,权使命称藩。
——《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
刘备之所以发起东征,就是因为他很清楚,在外随着蜀、吴夷陵战局的扩大,在内有刘晔(他主张出兵联蜀灭吴)等谋士的劝谏,曹丕看穿孙权假投降,决定发兵只是时间问题。到那时,按照刘晔的设想,“蜀攻其外,魏攻其内”,为维持三国鼎立之势,东吴最好的做法无疑是向蜀割地求和,这也就意味着刘备东征将大获全胜。除此之外,即使曹丕还未发兵,魏国给东吴的震慑力也拖住了孙权的大部分兵力。(东吴全国总兵力有十五万左右,而陆逊只掌握了三分之一。)
总之,蜀、吴两方相持,随着时间的推移,胜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刘备的一方。
只是令人遗憾的是,谁也没想到陆逊天才般的一把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