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安抚荆州人士的需要和诸葛亮个人不反对,并不意味着必须进行东征。一个国家的决策从不单单出于个人意愿,关键在于政治形势的需要。
破除东吴图蜀的野心正是刘备东征的政治形势需要。在很多人看来,刘备东征是主动攻击,而东吴则是被动防守。但是,换个角度讲,刚刚取得荆州大胜的孙权难道没想过主动入侵虚弱的蜀地吗?
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
——《三国志》卷五十五《周泰传》
之前是曹操感慨得陇望蜀,如今却是孙权得荆望蜀了。又或者说,得荆望蜀本就是东吴的国策。
想当年周瑜还在时,他就有过与刘备共取蜀地的想法。后来鲁肃继为大都督,也是力图贯彻其早就规划好的“榻上对”,只不过动作轻而缓,属于鸽派作风。等到吕蒙掌军后,鹰派再次抬头,东吴军屡次与关羽产生摩擦,最后以白衣渡江的方式袭取了荆州。这样看来,下一步不是图蜀又是什么呢?
因此,当蜀汉内部还在考虑是否该出兵东征的时候,隔壁魏国的顶级军师刘晔早就扮演了预言家的角色:
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
——《三国志》卷十四《刘晔传》
蜀汉的出兵与其说是战略反击,倒不如说是以攻代守。在东吴取得荆州后咄咄逼人的图蜀攻势下,刘备一方只能通过高调东征进行表态:蜀汉虽失荆州,却还有一战之力,绝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这也恰好解释了后来夷陵大败,刘备退守白帝城,孙权的反应却是:(www.xing528.com)
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
打赢了反倒害怕、求和,为什么?
因为刘备东征虽然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和“天子守国门”的气势,让孙权彻底断绝了图蜀的念头。
事实上,在北方强魏的虎视眈眈下,蜀、吴两国要想长久保持三分鼎立,便只有联盟一条出路,否则,鹬蚌相争的后果必然是渔人得利。
同样地,刘备去世后,邓芝使吴对孙权说的一段话也是同样的意思:
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
——《三国志》卷四十五《邓芝传》
蜀、吴,唇齿之依也。经过夷陵之战,已失去鲁肃的孙权终于记起了这个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