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其实答案已经很清晰了。三顾茅庐,看似是年轻气盛的诸葛亮在故作姿态、自命不凡,其实何尝不是他对偶像的某种致敬和对“主公”刘备的暗示:你是否有燕昭王筑黄金台的那份诚心呢?
历史给了我们答案,刘备有。
是的,胸怀天下的刘备很讨厌毫无作为的隐士。当年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君与俱来”:你和他一起来我这儿吧,言语中甚有不屑之意。但最后还是他去访隆中,“凡三往,乃见”,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结果。又或者说,刘备可能读懂了诸葛亮的暗示?
关于后来的白帝托孤,陈寿评价刘备说:“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其实不仅如此,早在隆中那会儿,当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在草庐欣喜地望见刘备第三次上山来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秋风五丈原的结局。
【编者按】
“卧龙”归心,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话。此后,诸葛亮更是用一段段传唱千古的故事,构建了他与主公刘备的君臣传奇。而对于刘备来说,求田问舍和三顾茅庐的故事,反映出他人格的两面性:既拥有温文尔雅的仁义之心,又有冷静理性的洞察力。这两个特点影响了刘备未来的道路和命运。
事实上,刘备对诸葛亮的话也并非完全言听计从。建安十三年(208年),当曹操军队的铁蹄南下荆州时,刘备和诸葛亮在襄阳城下的抉择就暴露了君臣间的第一次分歧。这次分歧的原因是什么?面对十余万追随刘备的百姓,他又该如何决断?
参考文献:(www.xing528.com)
史料:
2. [晋]陈寿:《三国志》。
专著:
钱穆:《国史新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论文:
王刚、刘清:《诸葛亮早年心志及行迹的历史考察》,《史学月刊》,2017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