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这个解释确实合乎情理,也为大众所接受。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只从动机和利益的角度来揣测是远远不够的;事在人为,对当事人自身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这之中又以对当事人性格的分析最重要。诸葛亮且先不论,只说刘备一人,只要了解他的性格,便会发觉事情并不是那么回事。
刘备给人留下的印象,主要是仁义、感性(哭得挺多的)、坚韧等,但从一些经典的片段还可以窥得其性格的另一面。以许汜为例。
有一次,许汜来到荆州,见了刘备。二人在荆州牧刘表那里,议论天下人物。谈到曾在徐州牧陶谦手下担任典农校尉的陈登,许汜说:“陈登这个人,虽然很有名望,但是性情粗野,不能礼贤下士。”
刘备曾在徐州多年,素与陈登相熟,便说:“你说陈登性情粗野,不能礼贤下士,可有什么根据吗?”
许汜回答:“以前我遭受祸乱,四处奔走,有一次路过下邳,便去拜见陈登。他见到我很不热情,没有一点儿主客之礼,很长时间不与我说话。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他自己睡大床,让我睡下床,真是有些傲慢。”
刘备当即表示:“许先生虽有国士的名望,但如今天下大乱,你本应在此国难之时忧国忘家,济世救民,可你却只顾置买田舍,把国家大事抛在脑后,这正是元龙(陈登字元龙)所厌恶的,他和你还有什么话说呢?”(www.xing528.com)
说罢,留下许汜在那里独自一脸尴尬。
这个片段出自《三国志·陈登传》,史称“求田问舍”。这里的刘备,好像和那个说话温柔、与人为善的“大耳朵”判若两人?没错!辛弃疾说“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就是打心底里佩服这个屡败屡战、胸怀天下的刘玄德。刘备虽为政治家,骨子里却是个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东汉末年分三国,说不清对与错,但刘备是实实在在想为这乱世做些事情的。在自己价值观的引导下,他讨厌故作清高的隐士,这一点在他的性格里不容忽视。
再回到三顾茅庐。不出意外地,现下任何人都能发现,躬耕南阳不问世事、两次躲避刘备造访的诸葛亮,他的做法岂无求田问舍之嫌?而且,这时候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一个讨厌隐士的主公,一个故作姿态的谋士,这样的两个人居然最后走到了一起!
这是一对显而易见的矛盾,如果硬要解释的话,那么真相只有一个:两者中有一个是不实的。
求田问舍的典故载自正史《三国志》,很难有假;而“诸葛亮故作姿态”则是后人的揣测和解读,会不会是这里出现了误解呢?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关于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后人总是单一地用过多的利益关系去解读,而很少从性格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三顾茅庐”是为名为利的一场作秀吗?绝非如此。依笔者之言,在诸葛亮一次次反常的自比中,我们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