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朝宋人裴松之对《三国志》疑点解析:刘备三次访诸葛亮的原因

南朝宋人裴松之对《三国志》疑点解析:刘备三次访诸葛亮的原因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两家各执一词的情况下,南朝宋人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指出,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证据确凿,确实是刘备主动去访隆中,三次才请出了诸葛亮的。但这种观点存在两处疑点:一、诸葛亮既有出仕之心,为什么自己不主动投奔刘备?至此,两个疑点合为一:诸葛亮为何要刘备主动、多次前来拜访?

南朝宋人裴松之对《三国志》疑点解析:刘备三次访诸葛亮的原因

小说毕竟是虚构的,在正史里,情节并没那么丰富。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对此事的记载很简单,只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意思是刘备主动去往隆中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凡三往”中“三”为虚数,意为多次,为叙述方便,本文姑且认作三次)才见到。这和演义里的整体情节基本一致,只是具体细节没有罗贯中描绘得那样一波三折,吊人胃口。

而《魏略》的说法大有不同。根据《魏略》的记载,是诸葛亮主动去樊城拜见刘备的,开始时他只被当作一般宾客对待,后来刘备知道诸葛亮“有英略”,才将其奉为上宾。

在两家各执一词的情况下,南朝宋人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指出,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证据确凿,确实是刘备主动去访隆中,三次才请出了诸葛亮的。

现在大多数人执此观点,笔者也不例外。但这种观点存在两处疑点:一、诸葛亮既有出仕之心,为什么自己不主动投奔刘备?二、当刘备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时,为何会有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的情况?(www.xing528.com)

先说疑点一。从君臣关系来看,刘备虽穷困新野却为“君”,而诸葛亮虽未出仕也为“臣”,以君主的身份去拜见臣下的情况,自古少之又少,距当时最近的还是几百年前齐桓公见小臣稷的传说。况且那是春秋时代,而经历过两汉大一统的三国时期,已不流行这种君臣风度。与诸葛亮同时代的谋臣,如荀彧郭嘉、贾诩、陈宫、张昭、法正等,哪个不是主动择木而栖,偏偏只有诸葛亮“搞特殊”,要刘备亲自来请,不奇怪吗?

再说疑点二。关于去草庐的频率问题,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提出了一个“偶然说”,即刘备前两次无功而返只是一种遗憾的错过。很显然,这不过是小说家笔下的一种美好假想。事实上,以诸葛亮后来展现的缜密心思,若他真想早点儿见到刘备,很难想象这种“偶然”会连续发生两次。可以说,这只可能是诸葛亮故意为之,是他刻意制造了前两次的“偶然”。

至此,两个疑点合为一:诸葛亮为何要刘备主动、多次前来拜访?当下最为流行的解释是,这是一种考验——诸葛亮想要测试刘备的诚意。其一,诸葛亮掌握主动性。谋臣最高的追求是什么?莫过于君主对其言听计从。诸葛亮如此行事,等于在告诉刘备:是你主动来请我的,日后相随时若对我所言半理不睬,我尽可一走了之。其二,频率反映地位。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很露骨地表明了野心——不出仕则罢,要出仕则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达此目的,必须突显自己的重要性。一两次的来访是不够的,重要的事情尚且要说三遍,确认过眼神又很重要的人,让他来访三次怎么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