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央帝国的荣耀:宣帝中兴的奥秘

中央帝国的荣耀:宣帝中兴的奥秘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宣帝的“尊儒”是有限度的。宣帝对当时儒生的提防并非无因。显然,儒生的上述论调对宣帝的统治是极端不利的。因此,宣帝在施政中更注重提拔具有实务能力、熟悉法令的文法吏,宣帝一朝涌现出众多“循吏”便是这一政策的突出表现。宣帝任用循吏是其能开创“中兴”的重要原因,他曾感叹: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

中央帝国的荣耀:宣帝中兴的奥秘

地节二年(前68年),三朝元老霍光病逝。两年后,霍氏一族因谋反罪被满门抄斩,宣帝终于获得了独立自主的机会,那么他又将如何推行自己的政策呢?

前面已经提到,宣帝的首要任务仍是恢复因武帝末年弊政所耗损的国力,而作为武帝嫡曾孙,他又希望能够效仿武帝,缔造与之相媲美的事功。因此,宣帝要拿出属于自己风格的“霸王道杂之”统治策略,即在把握武帝“王霸兼采”“儒法结合”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具备实务能力的循吏队伍,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以此避免武帝时因滥施刑罚造成的社会动荡。

首先,宣帝遵循了武帝“尊儒”的基本国策,在位期间始终奖励儒学,“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新设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孟、梁丘三家《易》及《穀梁》博士,还亲自召集诸儒,举行校正五经同异的“石渠会议”。

然而,宣帝的“尊儒”是有限度的。与武帝相同,宣帝追求政治上的实效,相较于儒生,他更喜用文法吏,甚至让出身卑微的宦官弘恭、石显掌握中枢行政,这无疑激起了儒生的反感。儒生出身、时任司隶校尉的盖宽饶便以死进谏,痛斥宣帝:“以刑余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

宣帝对当时儒生的提防并非无因。自西汉中期以来,汉代儒学即呈现出一种浓烈的复古主义倾向,儒生时常援引经书典籍的字句议论时局、抨击朝政,他们感到武帝以来的施政方针已经背离了孔子之道,《公羊》学者眭弘甚至认为按“三统”循环,汉家历数已终,竟上书要求昭帝退位,以“承顺天命”。显然,儒生的上述论调对宣帝的统治是极端不利的。

因此,宣帝在施政中更注重提拔具有实务能力、熟悉法令的文法吏,宣帝一朝涌现出众多“循吏”便是这一政策的突出表现。所谓“循吏”便是一批能“上顺公法、下顺民情”,以民为本、安定地方的官员,在《汉书·循吏传》所列的六位“循吏”中,有五位都自宣帝朝任官,他们包括:王成、黄霸、朱邑、龚遂和召信臣。

这些循吏在地方上往往能重视民情民意、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汉宣帝对卓有政绩的模范官员也不吝拔擢,引领了一时风气。例如,胶东相王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治有异等之效”,宣帝下诏“赐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颍川太守黄霸“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因而被“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www.xing528.com)

宣帝任用循吏是其能开创“中兴”的重要原因,他曾感叹:

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在其心目中,地方官员的治理水平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问题,正是由于他有这样的认识,“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作为一代“中兴之主”,当宣帝听闻太子质疑为何不专用儒生时,自然大动肝火。事实显而易见,儒生虽然能激扬文字、议论朝政,但缺少实干精神,能做事的还是那些扎根基层的文法吏,儒法并用、“霸王道杂之”的意义正在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