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果

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果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6 年 2 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天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乡镇办场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同年 7 月,市委五届四次全体 会议审议通过了《天门市“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内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果

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2004 年,中共湖北省委发出17 号文件,把天门市作为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市之一。市委、市政府据此制定了《关于乡镇办事处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9 月 14 日,市委、市政府在市委党校召开全市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动员大会,全面安排部署全市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这次综合配套改革的任务主要有 7 项:1. 规范设置乡镇机构,实行领导班子交叉任职;2. 严格编制管理,实行“一人一卡一编”; 3. 规范设置乡镇延伸派驻机构,公、检、法、司和林业、国土资源部门可在乡镇设置延伸派驻机构;4. 引导乡镇事业单位面向市场转换机制, 农技站、农机站等单位按“转机制、转身份、全员进保险”的要求, 实行整体转制,走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5. 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合理界定市乡政府事权范围,明确市乡财政支出责任;6. 推进乡镇民主政治建设;7. 规范乡镇干部职务消费行为。经过一年多的运行操作, 推进了乡镇机关改革。

2006 年,全市乡镇机构所有编制人员通过财政政务公开网实名公示到位,编外人员全部清退,乡镇事业单位转制人员养老保险政策得到落实。2007 年,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制定出台了操作性较强共七章三十二条的《天门市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在此基础上,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生杂费,为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由财政相应提供公用经费。农村财税体制改革后,惠农政策执行到位,共发放财政惠农资金5791 万元 ( 其中粮食直补 1645 万元,农资综合直补 2111 万元,水稻良种补贴 1047 万元,油菜良种补贴 885 万元,能繁母猪补贴 133 万元 )。农牧渔“小三场”改革稳步推进,农工负担严格执行监督卡制度,让农工确实得到改革的实惠,农工负担减幅为67%,从而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2003 年,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稳妥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意见》精神,天门市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办法,依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使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得到顺利实行。全市当年土地流转面积为58520 亩,其中转包42895 亩,转让 5945 亩,互换 2205 亩,出租 299 亩,其他形式流转 7176 亩, 使农村土地得到合理使用。在适应规模经营上,2005 年 2 月,又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天门市依法完善农村二轮延包实施方案》,提出了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的主要工作任务。2005 年底,全市参加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数达 293951 户,承包耕地总面积 1474562 亩,签订承包合同 21952 份,签发承包经营权证 2055 份,签订农户家庭承包土地流转合同 8960 份,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 62091 亩,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耕种面积达 43498 亩。

随着土地延包关系的理顺和农民种田积极性发挥起来,给农业产业化调整创造了良好条件,农村经济结构也产生了重大变化。经过几年的调整和努力,到 2005 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 ( 按1990 年不变价 ) 210075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 3273.04 元,比上年增加 185 元,增幅 5.89%。全市农村 55.17 万个劳力中,从事二、三产业的有 32 万人,占总劳力的 58%,比 2000 年提高 10 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外出劳力 ( 含季节性外出 ) 达 30 万人,其中常年外出劳力 28 万人,外出务工经商年总收入 18 亿元。2006 年,全市主导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稳步增长,优质品率达到 9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 58%,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共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 280 余万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经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 260 家,天门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战略任务,也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环节。2006 年 1 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根据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城镇规模,努力建成一批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新型小城镇”。2006 年 2 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天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乡镇办场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同年 7 月,市委五届四次全体 ( 扩大 ) 会议审议通过了《天门市“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内容。在全面规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办好市乡两级试点。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奖补激励、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在部门帮扶、资金筹措、项目推进、工作考核、长效运行等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开创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杨林办事处双剅口村

为了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市政府于 2008 年 5 月召开专题会议,强调指出,统筹城乡发展分两步走 : 第一阶段要在近几年重点突破,成功破题;第二阶段要到 2020 年基本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按照天门市“十五”计划,在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深化企业改革 , 加快民营化发展步伐,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将江汉平原确定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天门进入武汉经济协作圈的大好机遇,突破性的发展工业经济。继续抓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职工转身份, 企业转机制”为重点,加大企业改革的力度。

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企业改革和管理有效推进,经济指标明显提高。2007 年底统计,全市完成和正在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有 411 家,占全市企业 422 家的 97.4%。其中经委口已完成 29 家企业的改革,改制面达 100%;乡镇集体企业实行产权制改革 252 家,改制面达 96.9%,经营性公司 28 家,改制面为80.7%。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开展争创精品名牌产品活动,全市共出 9 个省级精品名牌,其中有 2 个工业精品名牌获得全国免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 355 亿元,同比增长 28.7%;完成销售收入 109.22 亿元,同比增长 35.88%;实现税金 5.09 亿元,同比增长 67.68%;利润总额 6.77 亿元,同比增长 62.26%;工业经济效益指数 200%。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全市 12 家重点监控企业完成产值 18.24 亿元,销售收入 15.12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5.57%、7.58%;实现税金 6050 万元,利润 5916 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为 38.54%、 71.73%。 其中三家龙头企业益泰药业、华泰铝轮毂、天宇时装全年完成产值分别为 1.05 亿元、5.5 亿元、2 亿元,销售收入分别为 9926 万元、3.8 亿元、1.98 亿元,所占比率也有较大增长。(www.xing528.com)

融入武汉城市圈,大力开展招商引资。2002 年,天门被纳入“8+1”武汉城市圈,为招商引资搭建了必要的平台,为推进全省“一主三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003 年 11 月,省委省政府计划正式出炉,将“武汉城市圈”逐步发展成内陆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随后,武汉中百仓储落户天门,武汉宝安房地产公司、武汉天升投资公司、武汉阳光科普有限公司、武汉凯迪水务公司、湖北同济堂药房有限公司等一批圈内投资项目落户天门。 2007 年春,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试验区。天门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城市圈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针对武汉城市圈建设工作多次召开市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各职能部门如何尽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协调处理相关问题,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发展规划, 精心组织“院士专家天门行”活动,为各级党政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作精彩的学术报告,签订了有关合作项目。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天仙一级公路建成通车,随岳、武荆两条高速公路进展顺利,与之配套的两条连接线也已开工,通乡公路正抓紧建设。天门第二水厂第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城市天然气管道陆续入户,“一区两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天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也为招商引资、加快天门新型工业化步伐创造了必要的时空条件。

2002 年 4 月,成立市投资服务办公中心。随之先后建立市乡镇专门招商班子,把专班招商同各类配套性招商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有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科学规范招商, 形成了操作性强、卓有成效的招商“十法”,为招商引资提供了全方位优质服务。2004 年引进项目 126 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9 亿元; 2005 年引进项目 169 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8.8 亿元;2006 年引进项目 224 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4 亿元; 2007 年引进项目 158 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28.8 亿元,计划投资 1 亿元以上的项目 27 个 ( 其中 10 亿元以上的项目 3 个 )。通过招商引资,天门工业经济不断壮大,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工业结构日益优化,四大产业板块不断发展,汽车铝轮毂、纺织服装水泵阀门、医药、油脂化工、纺机及配件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初具雏形。骨干企业中的天门纺机、益泰药业先后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天门经济的发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全省上下的高度关注,2007 年 4 月,全省县域经济工作现场会在天门召开以后,先后有22 个县市党政代表团到这里参观考察;2005 年至 2007 年,天门连续三次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评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 100 强”。

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进入21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认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在抓好软环境改善的同时,逐步改善硬环境,特别是城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一区三园四条经济走廊的形成,为招商引资搭建了开发平台,吸引了大批客商投资兴业;长荆铁路过境天门,天仙一级公路建成,缩短了天门到武汉通车时间 1 小时,先后带动了龙尾山和仙北工业园建设;两条铁路、两条高速公路和两条黄金水道将成为天门立体交通网络,并成为江汉平原的交通枢纽,长期困扰天门交通瓶颈的区位劣势得到全面解套。天门城区和天门经济开发区“四纵五横”的交通枢纽优势将发挥巨大作用。这些软硬环境的改善,给天门经济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开放程度也随之加大。按照全市“十五”规划,充分发挥纺织服装、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出口优势的龙头企业作用,力争培育出 5—7 家出口能力在 1000 万美元以上的外向型企业,将东风华泰铝轮毂有限公司培育成年出口1 亿美元的企业,按照“四个一体化”( 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建设、区域市场 ) 要求,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把天门建成武汉城市圈现代制造业加工配套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江汉平原北部物流中心和休闲度假区。天门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排头兵作用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我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市委、市政府以天发 〔2010〕3 号文件提出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 共 8 个专题 20 条,以下简称《意见》),对“明确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工作任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打造重点文化品牌”“挖掘保护文化遗产”“扶持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和“认真落实保障措施”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实施意见。

广大市民在表演莲湘舞

随着《意见》的贯彻落实,全市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乡镇文化改造基本完成,60% 以上的村新建了农家书屋;有线电视通村率达 95%;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先后荣获“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艺艺术之乡”和“中国蒸菜之乡” 称号。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同时得到扎实推进。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0 年 6 月,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使经济结构更为合理,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持续生态系统演变,为社会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生态功能体系;促进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人居体系;促进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文化转型,形成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体系。到 2020 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初步建成生态文明城市。

为实现这一总体建设目标,市委、市政府采取了分步实施的措施。到 2012 年,生态文明建设各项规划编制完成,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和考核体系基本建立,沉湖低碳产业示范区、岳口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健康集团、中绿集团、益泰药业等一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体制机制初步确立,全社会形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