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门市革命老区改革进程及市场导向

天门市革命老区改革进程及市场导向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6 年 2 月,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九五”天门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即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依托农业十大“亿元工程” 建设,加快产业基地、专业村、专业大户的建设培植进程,抓紧兴办龙头企业,组织带领农民进入市场。

天门市革命老区改革进程及市场导向

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和江总书记视察天门的重要讲话的大好形势下,中共天门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于 1994 年 1 月26 日至 28 日在竟陵召开。会议提出:“为天门提前实现小康目标而奋斗。”

1995 年 9 月 23 日,市委召开全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指导,进一步提出全市农村工作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集体增积累,农民增收入为目的,本着产量调高、质量调优、效益调好、农民调富的原则, 稳定发展粮棉油生产,突破性发展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增长和全面提高,加快农业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市场接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是要在大办农业,办大农业的实践中,从实现农产品价值和农业效益两个增加出发,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开发挖掘潜力,走集约化、科技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路子,加大农业产业的资金、科技、劳动力的密集程度,内联千家万户农民,外联国际国内市场,实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逐步形成一批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树立大农业观念,拓展生产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不断调整农业结构,使之适应大市场。1992 年 4 月 21 日, 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的意见》,要求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高标准地发展“三足鼎立”的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由温饱向小康转变的进程,坚持农村发展的正确方向;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依靠科教兴农,使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增加农业投入,争取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全面改善,深化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切实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1995 年 9 月 23 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经济工作会议, 确定了“四调”原则和“三突破”的总思路和发展具体目标:农业产值 25 亿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 17 亿元,粮食总产 65 万吨,棉花总产 120 万担,油料总产 120 万担,生猪出栏 120 万头;乡镇企业产值突破160 亿元:个体私营经济产值营业额达到70 亿元, 农民人均收入达到 1800 元;小康乡镇达 50%,小康村达 60%,小康农户达 70%,农村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 99%。同时制定了《天门市小康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从实施内容、工作重点、方法措施等方面作了具体部署。

1996 年 2 月,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九五”天门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即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依托农业十大“亿元工程” 建设,加快产业基地、专业村、专业大户的建设培植进程,抓紧兴办龙头企业,组织带领农民进入市场。以棉花、蔬菜深加工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六大支柱产业,即“九五”期末要形成棉花 ( 年产值 50 亿元以上)、蔬菜 ( 年产 100 万吨)、黄牛 ( 年出栏 10 万头)、水产 ( 年产 1.5 亿斤)、食用菌 ( 年产干品 1000 万公斤)、畜禽 ( 生猪 180 万头、鸡 2000 万只、鸭 500 万只)六大主导产业,年产值达到 80 亿元,利税达 3 亿元,联合加工企业 400 家,确保“九五”期间农民每年从农业产业化中人均增收 1000 元,安置消化城乡剩余劳动力 20 万人,力争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同时提请市人大三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天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

1997 年,市委、市政府又进一步提出了“推进产业化,快步奔小康”的指导思想,突出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一增长,两提高, 三突破,四加大”。即稳定增长粮、棉、油;努力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突破性发展乡镇企业、多种经营和个体私营经济;在农业中加大多种经营的比重,在农村经济中加大工业的比重,在商品生产中加大优势产业、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的比重,在城镇建设中加大中心村建设的力度,迅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 1998 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2000 年 1 月 15 日,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出《关于 2000 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行,大力创造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减轻农民负担和减少村级债务,确保农业增效益, 农民增收入,集体增积累,社会保稳定。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了进一步振兴天门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天门由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跨越,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十五”期间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其中:全市要有 1—2 个销售产值过 5 亿元,产业链产值过 10 亿元的龙头企业;3—5 个销售产值过 2 亿元,产业链产值过5 亿元的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全市要力争形成 5 个产值过 5 亿元的主导产业,3 个产值过亿元的主导产业。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努力提高一体化经营水平,全市进入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占总农户的比例达到 90%;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 70% 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利税高于一般农产品加工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全市的农业结构水平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经济结构上,多种经营产值已占农业产值的 66.3%, 二、三产业产值占一、二、三产业产值的 75%。几年间全市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121 家,其中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 家,过亿元的 2 家,国家级龙头企业 2 家,省级龙头企业 2 家,市级龙头企业 5 家。这些企业年加工农副产品 74.5 万吨,创产值 81 亿元。这些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小微企业的发展,也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奔小康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过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一是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减粮、稳棉、增油、扩菜的格局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特色正在形成。全市在产业布局上形成 45 万亩优质棉,30 万亩优质稻,80 万亩优质油菜,10 万亩优质梨,10 万亩优质花生,10 万亩优质水生蔬菜,10 万亩优质水产品和 100 万头“瘦肉猪”等区域经济。二是农村劳动力结构日趋合理。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在家务农,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在本地从事二、三产业,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在外地务工经商。三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大转变。由种植单一粮、棉向多业并举、全面发展转变;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主攻质量、效益转变; 由只跑田头向跑市场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开放开发的市场经济转变;由依靠行政命令指导农业生产向提供服务引导农业生产转变; 由零星分散经营向规模板块集约化经营转变。

功夫不负有心人,五月花红映满天。2001 年 5 月 18 日至 19 日,天门革命老区迎来了全省农产品出口暨招商引资洽谈会在天门师范体育场隆重举行,全省 17 个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的一大批名、优、特、新农副产品在会上进行了展示。来自英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澳大利亚、荷兰、挪威、德国、法国、以色列、泰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京、沪、粤、鲁、豫、浙、苏、川、闽等 35 个国家和地区的 300 多名客商应邀前来洽谈交易。在这次两会上全省共签约项目 68 个,总金额 23.8 亿元。

天门是这次签约项目最多、金额最多的市,此次共签约项目 12 个,总金额 2.87 亿元。

深化企业体制改革。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步入市场经济框架领域。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企业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全面落实企业十四项权利,市委、市政府于 1993 年 6 月 1 日联合发出《关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改善企业外部环境,加速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同年 7 月 13 日,市委、市政府又发出《关于进一步促进三资企业、内联企业、科技开发型企业发展的意见》,切实使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向市场,使县市工业和乡镇工业同时适应这种形式,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在股份制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并要求全市在1993 年底以前三分之一的国有企业,二分之一的城镇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制,所有新办企业一律实行股份制。为此,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天门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相关配套改革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督办工作。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天门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总团, 下设工交、财贸和乡镇企业 3 个分团。企业股份制改革按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折股出售——建立新的领导体制的程序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革整个实施步骤分宣传发动、培养试点、分批推行和巩固完善四个阶段。

1995 年 6 月 14 日,市政府办公室发出《天门市深化企业改革的试行意见》,就企业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与内容,企业改革的组织领导与实施作出部署。《意见》指出,企业改革要针对企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体制障碍,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

通过改革,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制度创新,理顺了产权关系,确立了企业法人财产权,实现了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实现了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统一;实现了政企职责分开,转变了政府管理经济职能,使企业彻底摆脱了政府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 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1998 年 6 月 9 日,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加大改造国有工业企业力度的意见》,提出了用改革的方法,经过 2年至 3 年的努力,对企业进行全面改造。通过改造,实现“两个优化,三个增加,四个提高”。“两个优化”,即优化所有制结构,优化企业资产负债比率;“三个增加”,即增加资本来源中外来资本含量,增加资本总量中流动资本含量,增加资本结构中自有资本含量;“四个提高”,即提高企业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到 2000 年,市直工业中混合型经济占 80% 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到 70% 左右,引资聚资 5 亿元以上,盘活存量资产 3 亿元以上,企业整体综合评价指标达到或优于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平均水平。

1999 年,全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讲”教育为动力,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上下一心,合力攻坚,战胜了多种自然灾害,克服了农产品大幅降价,市场持续走低等诸多困难,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工业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一是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全市按照“一厂一法”的总体思路,通过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租赁承包、剥离分立、挂靠联合、带资经营、减员增效等六种形式,盘活了部分企业。二是纺织建材行业抓住了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机遇, 市场回升,产销两旺,纺织行业和建材行业全年入库税金分别比1998 年增长 38.18%、176.5%。三是整体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全市国有和 500 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入库税金、利润总额分别比 1998 年增长 7.15%、6.5%、13.1%、6.1%;全市亏损企业亏损额比 1998 年下降了 38.98%。(www.xing528.com)

2000 年 2 月 18 日,市委、市政府再次发出《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分 5 个部分 22 条,就推进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改革实行鼓励和扶持政策,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以及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领导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意见》指出,全市各战线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要坚持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坚决彻底、审慎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国家转产权、职工转身份、企业转机制、政府转职能,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产权制度和组织制度,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00 年 3 月 28 日,全市以产权出售为主要内容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动员大会在市政府礼堂召开。这次企业改革,既是以往改革的延续,更是一次质的飞跃。市委、市政府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国有企业的全面改制,使国有企业全部退出国有独资序列,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国有股退出控股地位;同时,发展壮大一批从国有序列中退出的民营企业,使之在全市经济中发挥支撑作用。具体目标是,争取 1 家上市企业 ( 金天公司),保留 1 家国家参股民营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 福临公司),其余全部实行民营化改造。当年改制面达到 50%,其中破产 3—4 家, 卖断 6—9 家。重点采取卖断产权和依法破产两种形式,其中卖断产权主要以集体控股权买断产权和私人业主买断产权为主。

2000 年5 月 11 日至 12 日和 10 月 10 日至 11 日,全市先后两次召开企业改革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三次全会以及全省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现场会精神,动员全市广大干部职工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在全市全面推行以产权出售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在五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即大胆探索,在改革形式上实现新突破;完善政策,在配套改革上实现新突破;拓宽视野,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各方配合, 在创造环境上实现新突破;强化责任,在领导力量上实现新突破。为新世纪天门的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一系列改革,在放开经营权,出让所有权,试行风险经营,推行挂靠联合,实施减员增效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国企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0 年全市引进企业( 项目)113 个, 引资额达 2.3 亿元,引进企业稳步发展,天纺、天鹤、制药、农药、啤酒、华龙等一批骨干企业通过引进嫁接,正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2001 年,天门树脂厂、天门缫丝厂、天门制药厂、天门化肥厂、天门第一机械厂、天门汽车修配厂、湖北仪表紧固件厂等一大批国营、集体企业先后宣布破产。2002 年后,湖北福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被 20 名股东集资以承债方式收购产权,转制为民营企业;湖北金天贸工农股份有限公司、天门市造纸厂等分别被贤成集团、顺康有限公司收购。全市按照国家及省里的总体部署,努力深化国有企业、金融体制各种社会保障体系的配套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目标基本实现。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鼓励下,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 1996 年 8 月,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已达 44887 户,从业人数 11 万多人,其中私营企业 573 家,比 1995 年同期增长27.2%;注册资金总额 3.4 亿元,比 1995 年同期增长 47%。其中,投资在 10 万元至 50 万元的有 192 家,投资在 50 万元至 100 万元的有 20 家,投资在 200 万元以上的有 10 家,年产值超过千万元的私营企业 15 家。完成产值营业额 34.18 亿元,比 1995 年同期增长 59.32%。

1997 年 7 月 18 日,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提出了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世纪末,基本上确立民营经济在市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民营经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 60% 以上;提供的税收占工商税收的 50% 以上;提供就业占全市就业总人数的 60% 以上; 城乡居民从事个体经营和从民营企业中所获得的纯收入占总收入的 50% 以上。强调发展民营经济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经济;不断深化改革,大力推行国有民营、公有私营,突破性发展民有民营,放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混合制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兴办外商投资企业;进一步优化政策,改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

经过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关于企业民营化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市民营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民营经济成分比重明显增强,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到 2000年底,全市私营企业达到 571 家,资金 1 万元以上的个体工商企业达到 16762 家,其提供的税收不断增加,为全市财税收入作出了贡献。到 2003 年,全市有 28 家国有企业,230 家集体企业通过改制实施民营化,改制面分别为 97% 和 87%,企业通过改制盘活大量处于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安置企业职工 6 万余人,企业所有制结构转变为股份制和非公有制为主的混合结构。仅天门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因改制扩规,全年税收 1555 万元,比改制前净增 748 万元,增长 92.6%,成为全市第一纳税大户。这些民营企业的初步发展壮大,为市场经济布局提供广阔发展前景。

建立经济开发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自 1991 年 2 月以来,市政府在岳口试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后名岳口街道办事处)。开始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至年底,“三通一平”( 路通、水通、电通、场内平整)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至 2003 年,岳口街道办事处(次年复名岳口镇) 引进外资企业主要有湖北稳健纺织有限公司、天门稳健医用纺织品有限公司、湖北成田制药有限公司、湖北天门市科田制药有限公司、天门斯普林植物保护有限公司、湖北兴成药业有限公司等。

1995 年 1 月 20 日,成立天门侨乡经济开发区。同年 4 月 12 日列为湖北省管开发区。1997 年 9 月 3 日,列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后更名为高新园)。开发区自成立之日起,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形成由服装工业园、机械制造工业园、医药化工工业园、农产品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园组成的新型工业城,同时建立南天门华侨城、华侨娱乐城、生产资料交易大市场和农资批发市场等经营场所。至 2000年共有 200 多户个体企业落户华侨城投资经营;至 2003 年共有71 家外资企业落户开发区投资办厂。2001 年 9 月,同时建立天门市沉湖农业综合示范区;2002 年 8 月,更名为沉湖林业科技示范区。同年底,市政府引进上海新高潮集团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合作造林。2003 年,示范区将其所有耕地及沟、渠、路、宅“四旁”全部栽植速生杨。至 2003 年,全市共引进各种企业 346 家,引进资金 17 亿元,给天门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天门高新园

保障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针对当时农村普遍存在的擅自集资,层层加码,搭车收费,违背群众自愿原则,强行推行保险及有偿服务等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多次发文,要求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做了一系列工作。

1997 年 1 月 18 日,市委办、市政府办转发中发〔1996〕13 号文件,要求认真检查 1996 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整改、清退增加农民不合理负担的所有项目和各种收费,切实把中央、省委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落到实处。

1998 年,市委办、市政府办又联合发出《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1998〕18 号文件的通知》,要求各地认真学习中办文件, 增强减负工作的自觉性和政治敏感性,严格控制提留统筹费,即农民承担的提留统筹费的总体比例严格控制在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5% 以内,不准突破;严格控制以资代劳和共同生产费,坚决把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全部停下来。

1999 年 3 月 18 日,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出天发〔1999〕1 号文件《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和减少村级债务工作的意见》, 就指导思想与工作任务,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认真治理农村高利贷,减少村级债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对“两减”工作的领导等五个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做好农民负担总量控制工作,实行农民合理负担一定三年不变。

1999年5月 21 日至 23 日和 2000年3月 18 日至 20 日,市委、市政府先后对乡镇、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两次封闭集训, 把治理经济环境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形成了“治三乱、兴天门”的共识。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治理经济环境领导小组,设立了纠治办,各地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了纠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市委、市政府还下发了《关于在治理经济环境中违纪问题处理的暂行规定》,出台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度,市纠治办和天门电台联合开办了新闻舆论监督栏目《行风热线》,市委、市政府领导均应约参与了直播, 现场解答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行风热线》成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一座空中桥梁。同时,市纠治办设立纠风治乱举报电话“5111”。自“5111”举报电话设立以来,共接到群众投诉589 件,市纠治办基本上都作了答复和处理,群众赞誉为“社会警察 110”。

通过几年坚持不懈地抓减负和治理整顿,全市经济发展环境有很大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