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禹王的罗曼史:禹王与日本人,治水神链接东亚、纽带

禹王的罗曼史:禹王与日本人,治水神链接东亚、纽带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性的一面禹王是圣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有高尚的道德和专业的知识,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理想人物。禹王恰好也是理想统治者中的最佳人选之一。作为狐狸的女娇传说禹王对涂山氏的女儿一见钟情。三十岁的禹王尚未有家室,奔走于各地。因此禹王被白狐那样美貌、娇艳的女性所吸引。传说山被分割成两部分,这足以看出禹王当年治水工程规模的宏大。淮河的这一部分应该就是古代由禹王开凿出来的吧。

禹王的罗曼史:禹王与日本人,治水神链接东亚、纽带

人性的一面

禹王是圣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有高尚的道德和专业的知识,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理想人物。但实际上,我觉得不仅仅如此。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在一个地方扎根,数百年来一直被当地百姓爱戴并祭祀,这个地方就是日本的岐阜县海津市,当地人称禹王为“禹王君”,这是一个让人有亲切感的称呼,即此一例,可以看出禹王身上具有人性光辉的一面。不少日本人对禹王带有一种本能的亲切感。禹王对于“夏”王朝的功业不仅是治水等大规模土木工程事业,还在于他对民众生活细致入微的关注。在《史记》“夏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民众生活的关注。人们之所以如此传承禹王的事迹,可能是因为他的事迹融入了人们的某种希望。实际上,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种被民众理想化了的统治者的倾向。禹王恰好也是理想统治者中的最佳人选之一。

虽然不知道推动这种倾向的动力来自于何处,但禹王在民众中却流传着超越理想圣人范畴的故事。那是关于他恋爱的故事。这个故事没有把禹王定格在神话世界里,而是赋予了他作为“一个男子”的特性。

作为狐狸的女娇

传说禹王对涂山氏的女儿一见钟情。关于他们二人的相逢,流传在好几部典籍中。笔者整理了《吕氏春秋》《帝王世纪》和东汉赵晔撰写的《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等典籍的内容如下。

三十岁的禹王尚未有家室,奔走于各地。有一天在涂山邂逅了九尾白狐,感到一种奇特的姻缘。禹禁不住唱道:“白色就好似我衣服的颜色,九尾不正是王者的象征吗?”因此禹王被白狐那样美貌、娇艳的女性所吸引。春天的涂山新绿遍野,山野的花香弥漫。在半山腰有一块叫“台桑”的平整的岩石,二人就在那里结下了夫妻之缘。

现在三十没有成家的男子并不稀罕,而在寿命不长的古代,很少有三十岁还没有成家的男子。让禹王等到三十岁的女子为何是涂山氏的女儿?禹王为何说“九尾狐是王者的象征”?

图3-1 来源于《山海经》的九尾狐。

传说的发祥地

笔者为了解开这个疑惑,尝试列举记载于中国古典的九尾狐故事中的主要部分。九尾狐为何出现在公认的中国最古老的文献、最古老的地理书《山海经》中?据说此书是由禹王的部下伯益在治水的过程中编写的。之后被后人反复编撰。九尾狐的传说出现在这本书的第一《南山经》和第四《东山经》中。在《南山经》中被画成图3-1那样,有以下的文字记载: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

《山海经》在西晋时代(三世纪)又被追加了《大荒东经》篇,文章里有“有青丘之国,有九尾狐狸”的记载。之后的注释为“太平则出,而为瑞也”。人们把九尾狐看作标志太平盛世实现的瑞兽。

在这之前,编写于东汉时代的《白虎通义》解释九尾狐之所以被当作瑞兽,是因为它具有子孙繁荣的象征意义。此外,在唐代的史书《周书》、北宋时代的《太平广记》等书中,都把九尾狐定位为是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天界圣兽。(www.xing528.com)

九尾狐是如何传到日本的?在编写于九二七年的《延喜式》“治部省·祥瑞”中有“九尾狐”的标记。有这样的文字说明“神兽也。其形赤色。或曰白色。音如婴儿”。这可以说是照搬了《山海经》中的记载。

山顶上的爱情故事

禹王与女娇邂逅的涂山是什么样的地方?

中国的北方有黄河,南方有长江,这两条大河由西向东奔流不息。在这两条河之间有一条叫淮河的大河(淮水)。涂山在淮河上游的安徽省怀远县。这座山俯瞰着淮河,与荆山隔淮水相望。在《春秋左氏传·哀公·哀公七年》有这样的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把诸侯召集在山上时,把手捧玉、帛贡品集聚的人称为万国,镰田正译)。这就是之后的夏王朝。

在《史记·夏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禹娶涂山,癸甲,生启禹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此外,在《怀远县志》中关于“涂山部分”翻译如下:

涂山,又名当涂山。涂山和荆山原本是同一座山,大禹为了疏通河水的水流,就把这座山劈开成了两部分。这就是现在在淮河水流中出现的像小三峡似的著名风景点的由来。山体近似于圆锥形,面积十二平方公里,海拔338.7米,是这个县里海拔最高的地方。山由花岗岩等构成,还保留有禹王庙、启母石、娶仙台、禹会村等遗迹

传说山被分割成两部分,这足以看出禹王当年治水工程规模的宏大。淮河的这一部分应该就是古代由禹王开凿出来的吧。

禹王新婚不久,就接受了舜的圣旨,离家治水去了。传说禹王专注于治水,离家十三年,曾三次经过自家门前,均未回家。也就是所谓的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王和妻子既然是一见钟情,那他这样的做法对妻子不是太过于冷漠了吗?这或许只是我们现代人对古人感情的一种推测而已。

在中国义务教育的教科书上,这个来源于《孟子》的故事,是作为践行使命的模范性事例而列举的,例如,高中的《历史》(2007年1月第三版)、初中的《中国历史》(2006年6月第二版)、小学二年级的《语文》等。自古以来,禹王的这种行为被看作是“灭私奉公”的一种“美德”,但是从现代人的感受来说,是对其妻子过于残酷的一种行为。或者,反过来说,也可以看作是生活于母系社会的禹王妻子强烈的自立之心,禹王回家不会让她感到特别的高兴

在教科书里有这样的描述,妻子对于无暇顾及家庭的禹王,日复一日地站在两人当初相遇的地方——涂山的山顶,一边眺望着远方,一边期盼着丈夫回家,并且常常发出深深的叹息声:“候人兮猗。”“候”是“等待”,“人”是指丈夫,“兮”是表示强调的语气,“猗”是感叹词。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等待着他回来啊!”。

尽管只有短短的四个字,但这首哀歌却诉说了禹王妻子无尽的哀愁,后来就变成了歌曲,成了中国最早的抒情诗、爱情之歌,收录于《吕氏春秋》的“音律”首篇中。禹王和女娇的时代,如此朴素的爱情故事却依然被后人保留了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