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与禹王
在中国并没有日本式的“天皇”的存在。皇帝这个名称始于中国秦朝的秦始皇,天子等同于皇帝,就是最高的统治者。在这里仅只列举清朝的第六代皇帝——乾隆皇帝(在位时间1735—1795年)和禹王的关系。2012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故宫研究院”,专门研究故宫和宫廷文化,这里一年会举办好几次关于故宫学及宫廷文化方面的学术会议,其间全世界的研究者欢聚在这里。2013年的会议主题是“宫廷典籍与东亚的文化交流”,在这次会议上,我发言的主题就是关于京都御所《大禹戒酒防微图》的。我在这次会议期间有幸参观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玉大禹治水图玉山”玉雕(图2-1、2-2)。
这件玉雕非常巨大,高2.24米、宽0.96米、厚0.95米、重达5吨。玉雕的正面刻着“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这样几个字,“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是乾隆皇帝专用的篆书印玺。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这块玉的材料在新疆的和田被挖掘到,随后运往扬州,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青玉大禹治水图玉山”雕刻完成。雕刻这个作品共花了6年时间。玉雕在乾隆帝退位后放置在他居住的宁寿宫的乐寿堂内。
我在日本各地曾看过很多禹王碑,这些碑都远远大于这件玉雕,并且是在岩石上制作的。这件玉雕在大小上虽然略逊色,但与石碑不同,给人一种特别的厚重感。
说到乾隆皇帝,其统治时期恰好处于康乾盛世的极盛时期,他在位时间也长达60年。他对禹王的信仰,或许体现了其长期统治秘诀的一个侧面。
图2-1 青玉大禹治水图玉山。(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2-2 该图是玉雕的局部放大部分,表现的是在禹王指导下进行土木工程施工的人群。
参拜禹王陵
禹王是夏王朝的初代皇帝。之后延续的王朝是殷、周、秦,到秦始皇时代,已经有参拜禹王的记录。秦始皇参拜过禹王陵墓“大禹陵”。
被称为“大禹陵”的禹王陵,正如在序章里所叙述过的,位于禹王的出生地浙江省绍兴市。这里在中国最为家喻户晓的故事就是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史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也有关于禹王的传说。
禹王治水成功后,把协助过他治水的诸侯召集在会稽商议。这是为了让诸侯支持他治理国家的会议。至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会稽”[会(集聚)+稽(停留/商议)]这个地名就是从这个传说中产生的。会稽这里修建了与传说相关联的禹王陵(见图2-3、2-4、2-5)。
图2-3 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的大禹陵。
图2-4 “大禹陵”之碑。(照片提供:楼正豪)
各个时代的帝王为了效仿禹王,都去参拜大禹陵。尤其是清朝的乾隆皇帝,据说十四次下江南微服私访(也有十八次的说法),每次都去参拜大禹陵。历史上,帝王们去参拜禹王的例子不胜枚举。不仅如此,后世的国家领导人也不乏其例,如在序章中所提及的,周恩来也曾参观过大禹陵。这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向深得民心的禹王学习的周恩来的谦虚姿态。
从东京国立博物馆中所收藏的石碑上可以推测出皇帝与禹王的关系。如果对当代的国家领导人来说,最具有意义的是GDP数值的话,那么对古代的帝王来说那就应该是治水的功绩。中国历代的皇帝对于治水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通过这块石碑就可以看出来。在中国国内,也同样出土了很多这样的石碑(图2-6)。
图2-5 修建于会稽山系的石帆山上的禹王雕像。他手持传说中的铁锹。(照片提供:楼正豪)(www.xing528.com)
图2-6 后汉时代(1-2世纪)的画像石。下面是局部放大图。用白线围着的部分是两腿向前迈开,手持治水工具的禹王。(东京国立博物馆藏Image:TNM Image Archives)
天皇的行动规范
让我们将话题重新拉回到日本。
听到“天皇的行动规范”这句话,大家或多或少会感到有些意外吧。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天皇为何还要遵从行动规范呢?或许我们仓促之间找不出关于天皇的行动规范这样的例子。然而,制约天皇的行动规范确实存在。所有的天皇在这个意义上,都没有真正的自由。
自古以来,日本天皇都是中国大陆文化输入及学习的主导者。另一方面,天皇日常的行动规范主要是以中国古代圣贤帝王的行为为典范的。例如,顺德天皇(在位时间1210—1221年)常常拿在手里的是《禁秘抄》,这部书里记载着天皇必须铭记的很多条典章,这些是天皇必须遵守的行动规范,也可以看成是天皇家的家训,必须时常研读。
《禁秘抄》里有以下的记载(原文是汉文)。
第一条是钻研学问。若不学习的话,就不清楚古代明君治世之道。古有明君治理下的太平盛世。天皇有《贞观政要》这样的经典之篇要学习,要博览《宽平遗诫》中的经史,背诵《群书治要》,等等。
《贞观政要》(成书于709年,之后进行了修订)是对唐太宗李世民与朝臣之间的问答录加以编撰后,作为后世治理国家的理想参考书而流传下来的,在日本是天皇和贵族们经常阅读的书籍之一。《宽平遗诫》(897年)是宇多天皇流传下来的教训集。《群书治要》(631年)也是根据唐太宗关于治世的见解编撰而成的。这些书无论哪一本都可以说是统治者的教科书。
如果不学习这些知识的话,就不知道自古以来治理国家的方法,就不能使国家太平。这在《贞观政要》中写得十分清楚。宇多天皇留下这样的话:“即使不研究、读遍四书五经及历史书,也应该研习治理国家的参考书。”
中国的伦理道德就这样深深地融入了日本的皇室,并且发挥着行动指南的作用。时至今日,包括中国古典文化精华在内的传统伦理道德仍被日本皇室作为重要的内容来学习和继承。
如前所述,在形成中国伦理道德价值体系方面,禹王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记纪”(日本历史书籍《古事记》《日本书纪》的合称)的记载中能窥视到一心为民的禹王形象。
在《古事记》的序章中,会令人不禁想到元明天皇的行迹因引用了文命(禹王)的例子,受到称赞。在《日本书纪》的孝得天皇纪中,也把以禹王为主的,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各方面的人物作为新天皇显示仁政热情(决心)的一种参照。在《日本书纪》的孝得天皇纪中,也把参照以禹王为首。这证明了中国古代圣贤帝王的伦理规范对日本天皇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天皇应该发挥的作用
在古代的农耕社会,政治领导者的作用比较单纯。其作用就是祈祷农业的发展和农作物的丰收。祈祷的主要目的是让民众过上富足的生活,使天下太平。
因此,在日本由天皇主祭,以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但只祈祷农作物丰收还不够,农业最大的危害之一就是洪水,洪灾可以使农作物一夜之间颗粒无收。
日本和中国一样深受洪涝灾害之苦。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通过祈祷就能获得农作物的丰收,就可以避免包括水害在内的自然灾害。在日本之所以祭祀在治理水害上具有卓越能力的禹王,其中就包含了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
实际上,因为在中国大陆有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在日本采取禹王那样以疏通水流为主的治水方法是非常科学的。迄今为止,日本的土木工程行业仍然把禹王作为土木工程界的始祖。
“疏通”这个词作为专业术语,有“让水流动”的含义。禹王的成功是建立在其父“鲧”失败的基础上的,鲧因为治水失败而被处死。关于鲧的失败和大禹的成功,“疏通”是极为重要的关键词。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第四章里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