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禹王
至此,本书追寻了日本的禹王史迹。而禹王究竟是何许人物?接下来,笔者拟向各位读者介绍到目前为止所了解的关于禹王的事迹。
中国人对“禹”这个汉字感到十分亲切。“禹功”“禹绩”的意思就是指禹王的功绩。“禹域”则是指禹王为治理水害所划定的全国九个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的边界,是中国的别称。“九州”这个名称来源于《尚书》(《书经》)中的《禹贡》,对此也有不同的解释,“禹迹”也是如此。
笔者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法国国立科学研究院东亚文明研究中心的(CRCAO)约赛夫·吉普鲁司教授联系了我,使我了解到在1992年的拍卖会上“禹贡九州土木图”这幅地图曾被展出过。从地图所标注的文字来看,这幅地图的持有者是19世纪的日本人。这也显示了日本人对禹王土木工程图的高度关注。
有来历的“禹”字也被用于姓氏。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汉字里隐藏着能量,“王”姓(我也姓王)象征名誉和财富,所以在中国姓王的人比较多。汉王朝的“刘”姓、唐王朝的“李”姓、明朝的“朱”姓都是历代皇家的姓氏,在现在的中国人中,这些姓氏的人也相对较多。与此相比,借用圣王“禹”姓的人也偏多,大胆借用此姓氏的人,可以说是中国人所感悟到的在大陆的生存之道吧。
“禹”字出现在汉字草创期的甲骨文字中。也就是说在文字数量极为有限之时,这个汉字就已经存在。对于在治水方面最早取得成功的王侯,借用“禹”这个汉字并非偶然。通常认为命名包含以下的意图。
如果把“禹”字分解开的话,便成了“虫”和“九”字。如果追溯一下“虫”字的话,那就是指“爬虫类”,在甲骨文和金文里,是表示雄性的“龙”。
“九”是龙的象形字,这个字会令人想象出人弓着身体的样子(见《说文解字》)。总之,在古代,这个字是与作为水神而被人们所崇敬的龙相关联的,作为治水神便选择了“禹”这个汉字。从龙到圣王的推测,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却有一定的合理性。
禹王拥有“文命”“大禹”“夏禹”“戒禹”等体现其伟大的各种别称。姓“姒”,名“文命”,若作为普通的人名来称呼的话,就成了“姒文命”,但在中国,自古以来对于伟人的称号,不是直接称呼其姓名,而是以与其伟业相关的称号来称呼,称为“禹”(禹王)是一般的称呼。“禹”是让人想起水神称号的汉字。禹王治水是与黄河相关的代表性治水,在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控制了黄河就控制了天下。”这可以说是作为一种历史的引领者,对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定位。
在儒家中的定位
禹王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这在以儒学为中心的典籍中均有所提及。下面就来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关于禹王的典故。比如在孔子的《论语》中有这样的论述: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泰伯第八)
太平盛世的景象,是有舜、禹治理的地方。自己从不干涉,一切事物都委托给圣贤之人。 (金谷治译)
“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泰伯第八)
禹王对我们来说是没有可指责的地方的。他节衣缩食,供奉神仙、圣贤的东西从不懈怠,平素的衣服十分简朴,祭祀时的衣冠却十分讲究,平时住的很简陋,为修建农田灌溉用的水渠费用却从不吝啬,竭尽全力。我们对禹王没有任何可挑剔的地方。 (金谷治译)
孔子把禹王赞美成一位理想的帝王。继孔子之后大约200年,孟子在《离娄章句》中有这样的记述: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下、二九)(www.xing528.com)
假如世上哪怕有一个人溺水,禹王就仿佛觉得是自己溺水一样,责任感十分强烈。 (小林胜人译)
孟子把大禹当作传统价值规范的仁德之君。在《滕文公章句》中记述: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上、四)
大禹为了治水,东奔西走,离家八年,其间曾三次路过家门,总是匆匆忙忙,没有时间进家探望。 (小林胜人译)
孟子把大禹作为理想统治者的榜样,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道德典范。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孝敬父母,家庭和睦,把国家治理好之后,才能使天下太平。这是圣人应该遵守的准则。
《史记》及其真实性
禹王之所以被称为“治水神”,是根据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6年)的《史记》中的记述。据《史记》中的“五帝本纪”,五帝之一的尧让周围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人们推举出了包括大禹在内的仅有的几个人。到了尧的后继者——舜的时代,舜让大禹负责土木工程,并说:“大禹,你把水土治理好。”大禹治理九州的河流,取得了很大的功绩。大禹因一心埋头于治水事业,曾三次路过自家的门口都没有回去,这在很多典籍里都有记载。
像上述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记载,究竟哪些内容是真实的?追溯到汉朝之前的王朝,关于秦、周、殷(商)的记述内容,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大同小异的。然而,问题是在殷王朝之前是否有夏王朝?
中国最新的考古学研究表明,夏王朝是真实存在过的。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遗迹中出土了有较高工艺水平的的青铜容器和陶器,一些专家已公认这里曾是夏王朝的中心城市。虽然在二里头的遗迹里尚未发现任何文字材料,但在河南省的殷墟中已发现了文字遗迹。
司马迁把“夏”作为真实的王朝记录,《史记·夏本纪》的记述主要依据儒家经典《尚书》(宋代以后称为《书经》),《尚书》中除“西周书”可信之外,其余诸书尚且存疑。但是据最近几年的考古学发现,证据在不断充实,夏朝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中心的科研团队,使用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推算出了夏王朝的年代。这是在全国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运动的支持下,国家重点科学研究项目“夏商(殷)周断代工程”研究的成果。
这项成果在日本也有相关记载。比如精通中国古代史的岗村秀典氏在《夏王朝——王权诞生的考古学》(2003)中,把夏王朝的起点界定为公元前2070年,夏到殷之间的王朝交替时间为公元前1600年。NHK“中国文明之迷”节目组在其所整理的《中夏文明的诞生》(2012)中有这样的记述:作为中国考古学的成果,中国夏王朝的年代确定在全世界家喻户晓。
若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那么,禹王会是怎样的人物呢?《史记》把五帝的事迹放在开篇部分。所谓五帝,如前所述,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真实性虽然没有被直接证明,但在两千年前,年轻的司马迁为追求史事的真实性,走遍了全国。正因为其所作堪为信史,故而这些原本口耳相传的神话人物,慢慢地走进百姓心里,为大众所喜爱和尊奉。
禹王在现代中国中的形象
在中国的儒学传统中,有对禹王尊崇的传统,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把禹王尊崇为圣人、仁德者、“治理好黄河的圣贤”、“治水之神”,这种信仰已扎根于全中国。在中国各地有为数众多的彰显禹王治水功绩的禹王庙、禹王像,据推测,在中国大陆大约有四千多处,在中国台湾地区大约有三十多处。其中,最有名的是禹王临终之地浙江省绍兴的“大禹陵”。2007年,在湖南省新发现了一块距今千年的禹王碑的原始碑,这块碑是中国最古老的石刻碑,上面刻着九行七十七个十分罕见的篆体字。
现在,在中国义务教育的教科书上,一直以来都有关于禹王治水功绩和智慧方面的内容。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历史、社会、道德课的课本上分别介绍了禹王治水的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等。也有课本从《史记》中选择部分内容介绍给学生。(《史记》以及在序章中叙述的内容有所不同)在中国关于五帝之后的是三帝,三帝是指“尧、舜、禹”。
如果接受最近的考古学研究成果,承认夏王朝的存在已被证明的话,那么,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王的大禹的存在也被证明了。或许这有点儿牵强,因为在中国人心中本来就有对“尧、舜、禹”的真实的信仰,所以很少有人对禹王的真实存在持有怀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